[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有哪些]当代知名作家排行榜

1.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笔名——鲁迅,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如今,全国有11处鲁迅纪念场所,中国文学界最高荣誉之一——鲁迅文学奖以鲁迅名字命名。

代表作:《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等。

2.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朱光潜曾评价说:“据我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沈从文与老舍。

”1966年,因受到“文革”冲击,含冤于北京太平湖。

为纪念老舍先生以及鼓励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北京市文联和老舍文艺基金会于1999年创立了老舍文学奖。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

3.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中国作家协会的第一任主席、文化部第一任部长。

1981年3月14日,茅盾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也是中国第一次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白杨礼赞》《夜读偶记》。

4.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原名李尧棠,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1982年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

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代表作:《家》《春》《秋》《雾》《雨》《电》等。

5.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出生于上海,原籍河北省唐山市(我的家乡),因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

《金锁记》(夏志清评价其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小团圆》等。

6.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46年在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曾两度获得诺贝尔奖提名。

代表作:《边城》、《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等。

7.钱钟书:(1910年-1998年),“文化昆仑”,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学士学位。

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出版。

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

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篇》。

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

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

代表作:《写在人生边上》《围城》《人·兽·鬼》

扩展资料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在鲁迅的个人生活中,有两件事对他的打击是沉重的。

一个是他的婚姻生活,另一个就是与弟弟周作人的失和。

鲁迅和周作人一直不愿意向别人谈及此事从而也使得这件事越发的扑朔迷离,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不可理解的事件。

多年来,研究界对此形成了“经济说”、“失敬说”、“家庭纠纷说”等三种观点。

第一种说法“经济说”认为是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花钱过于大手大脚,致使家中往往入不敷出,最后使得兄弟产生罅隙。

第二种说法,认为是鲁迅与信子有私情,导致周氏兄弟不和。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是周家众人对信子的不满,导致兄弟关系的紧张。

就否定“兄弟失和”是由于两人思想上的分歧来说,这三个观点是一致的。

但是除此之外,学界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多大进展,三种观点也无法真正说服读者。

鲁迅的一生,曾经与两位女性有过婚姻或爱情关系,一是当他26岁的时候,从日本回到绍兴在母亲鲁瑞的主持下与山阴朱安女士结婚;鲁迅自与朱安结婚之后,直至病逝为止,并未与她解除这种婚姻关系(鲁迅深知一旦休妻,朱安就会遭遇死亡或者非人的遭遇,于是未离婚),鲁迅在外的日子,朱安一直照顾着鲁迅母亲的生活,从未有怨言。

二是当他47岁的时候,从广州抵达上海,即与长期追随自己的番禺许广平同志同居。

鲁迅病逝后,朱安女士到亡故的十余年间,和许广平同志一样,也一直作为鲁迅遗属同社会保持着正常的联系。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鲁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

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

因此,在《故乡》中,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后来的贫苦,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

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又着眼于他们的精神创伤和危机,如《在酒楼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独战多数的英雄摆脱不了孤独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又回到原点,在颓唐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

鲁迅的这些改革在《呐喊》和《彷徨》中就演化为“看/与被看”与“归乡”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小说《示众》中所有人的动作只有“看”,关系也只有“看”与“被看”,由此形成了“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在《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等小说中都有展现。

而在“归乡”模式中鲁迅不仅讲述他人的故事也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一个复调,如在《祝福》中,讲“我”、“祥林嫂”与“鲁镇”的三重关系,这个关系中既包含“我”与“鲁镇”的故事,又包含祥林嫂与鲁镇的故事,然而读者往往忽视前者,前者讲一个“永远漂泊者”的故事,后者讲一个封建社会吃人的故事。

两个故事相串联,以祥林嫂的问题拷问“我”的灵魂,从而揭示“我”与鲁镇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

类似这种模式的小说还有《故乡》、《孤独者》和《在酒楼上》。

参考资料:鲁迅-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