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比说更重要”的名言诗词==]说比做更重要名言

记得一个伟人说过:“一步切实的行动胜过一打纲领。

”纵观历史长河。

凡是实现了

的事情,不一定都有一个完整的计划,靠着人们努力行动,才得以实现。

长辈们常常教

导我们:“言必信,行必果。

”这也恰恰说明了只有做才有意义这个道理。

假如光说不做又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多年以来我们同学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天气温暖的秋天,寒号鸟懒得动手搭窝,待到那狂风怒号的隆冬深夜.它打着颤

说:“哆罗罗,哆罗罗,寒风冻死我,明天就搭窝:”而第二天呢?阳光灿烂,它早把搭

窝的事抛在九霄云外了。

就这样日复一日,终于有一天,只说不做的它冻死在风雪中。

“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更有其深远意义。

们不妨举个例子。

美国某公司拟在上海投资二十万美元办一家生产编织袋的工厂,原料

外商包购,产品包销,可是美商在沪谈了半年,竞末找到合作伙伴。

缘何?上海人嫌二

十万投资额太小,要的是大项目。

精明的无锡人和海宁人得到信息,跟踪追击,把老外

请去,一拍即合,后来获得可观的利润。

还有一些乡镇企业专门在上海设立常驻代表,

专门收集各种大企业不要的“小芝麻”,成功者颇多。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帮助一位盲人过马路,乘车时给老

者让座……这些“善”多可以称之为“小”,却无处不流露出人间真情,无处不体现出

人们的道德水准乃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你也许还不曾忘记李素丽在公共汽车上为乘

客热情服务的身影,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可谓“善小”,然而李素丽将自己满腔

的爱奉献给他的每位乘客,成为新时代乘务员的典范;也许。

你还清晰地记得前不久

(中国日报)上的那则启事;北京某酒店女售货员一时疏忽少找外宾四十元钱,事后那

位女售货员执意要在报上登启事,以示对顾客负责。

尽管有人对她说;“你登这则启事

恐怕还不止四十元呢!”这在平常人看来是小题大作,可谓“善小”,可她却不能不为,

因为她决不容许因自己失误而损害顾客的利益,更不容许因此有损国家的荣誉。

看吧,

这点滴的“善”将人类文明的脚步驱动得更稳更快。

彭端淑的《为学》一文,以蜀地贫富二僧“欲之南海”。

然“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

至焉”的故事,说明了天下事“为之”则易,“不为”则难的道理。

人们读罢,对“富

僧”多持批评态度。

诚然,“富僧”拥有丰厚的财力,而“犹未能也“,确实应受到批

评;然“富僧”闻。

贫僧”以“一瓶一钵”而“之南海”,则面有“愧色”。

仅此一点,

我认为“富僧”也有值得称道之处。

“富僧”知错且惭愧,较之于那些犯错之后,或一

蹶不振,破罐破钵者,或大言不惭,推卸责任者,或掩盖事实,邀功请赏者,何尝不是

一种进步?

某人坐计程车,路上看见一个因为超速而颠覆的摩托车。

骑士面孔朝天地躺在路

旁,汩汩的鲜血自额角沁出,居然没有一个经过的人去救他。

“最起码应该把他扶起来,

头朝上,以减低脑里的血压,否则活不了多久。

”司机说。

某人一路上不断想司机的话,一下车时忍不住地问:“你既然知道,把他扶坐起来,

可以救他一命,为什么刚才不停车去做呢?”

“你既然听到我这样说,为什么不叫我停车,自己下去扶呢?”

乔治·华盛顿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任总统。

他领导美国人民为了自由为了独立浴

血奋战,赶走了统治者。

乔治·华盛顿是个伟人,但并非后来人所想象的,专做伟大的事,把不伟大的事都

留给不伟大的人去做。

实际上,他若在你面前,你会觉得出他普通得就和你一样,一样

的诚实,一样的热情,一样的与人为善。

有一天.他身穿没膝的大衣,独自一人走出营房。

他所遇到的士兵,没一个认出

他。

在一处.他看到一个下士领着手下的士兵筑街垒。

“加把劲!”那个下士对抬着巨大水泥块的士兵们喊道,“一、二,加把劲!”但是,

那下士自己的双手连石块都不碰一下。

因为石块很重,士兵们一直没能把它放到位置

上。

下士又喊:“一、二,加把劲!”但是士兵们还是不能把石块放到位置上。

他们的力

气几乎用尽,石块就要滚落下来。

这时,华盛顿已经疾步跑到跟前.用他强劲的臂膀,顶住石块。

这一援助很及时,

石块终于放到了位置上。

士兵们转过身,拥抱华盛顿,表示感谢。

“你为什么光喊加把劲而让自己的手放在衣袋里呢?”华盛顿问那下士。

“你问我?难道你看不出我是这里的下士吗?”

“哦,这倒是真的!”华盛顿说着,解开大衣纽扣,向这位面孔朗天、背绞双手的下

士露出他的军服。

“按衣服看,我就是上将。

不过,下次再抬重东西时,你就叫上我。”

东汉时有一少年叫陈蕃,独居一室而庭院脏乱不堪。

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

道:“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将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

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

我们中国人一向喜欢“大”字

当头,都愿意干大事,而不屑做小事。

这种观念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我们更应该看到

“大”与“小”的另一种关系。

人们常说不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我不完全同意这种

看法,芝麻虽小,却可以“粒米成箩,聚沙成塔”。

在某种情况下.芝麻也是不该小瞧

的,我认为“大”与“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正像芝麻聚多了会胜过西瓜

一样。

“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

这句话用在激励人们努力探求真理,

追求知识上,是无可非议的。

但是如果站在另一个角度上再住深处想一想,我们就不禁

会对这句千古名言产生疑问了。

人的一生应当追求真理,可是如果只满足于自己掌握真理,而不去传播.只是单纯

地提高自己修养,而不去对社会有所贡献,那么这“真理”是否有意义,是否有价

值呢?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惟一目的,如果认识不是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

服务,就既没有产生的可能,也没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

所谓“闻道”只是认识的过

程,是实践的准备阶段,这最终是要回到实践中去的,所以,人的一生中重要的不是

掌握知识,而是运用知识为人类造福。

这个故事听起来十分荒唐,但具有寒号鸟心理的人在生活中井非少数。

让镜头聚焦校园。

期中考试结束,一些同学因没考好而捶胸顿足。

唉声叹气,甚至

当众发表一篇慷慨激昂的演说,立下雄心壮志,发誓期末一定要提高成绩,可是回家后

照样将书本扔在一边,期末考试后又是一片叹息。

看来口头上说说容易,但没有实际行动也是无济于事。

前几天,我们楼门口的一棵刚栽的小树苗被人弄倒了,从这里路过的老老少少七嘴

八舌地议论起来。

有的责怪把树弄倒的人太不讲公德有的不满意种树的人……时间一

分一秒地过去了,却没有人上前把它扶起来。

这时,从樱里出来了一个“红钢印”,他

拎了一把小铲,默默定到小树跟前,将小树扶起来,用小铲将土填实。

于是小树又亭亭

玉立在微风中了。

众人颇费口舌的一个问题就这样被一个孩于不起眼的行动解决了。

中国有句古训:

“敏于行而讷于言。

”既然做比说重要,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在实际行动中寻找成

功吧!

然而在我们的周围,因善小不屑为之者大有人在。

生活中你会发现这样一些情景:

在马路洒了一地垃圾却无人主动清理;路旁的公用电话筒荡在外边,过路行人却视而不

见……因为在少数人的头脑里,对待大善与小善态度迥异:“善”若大则为之,以示自

己是“文明人”:“善”若小则大可忽略不计。

这些想法显然是错误的。

我们的世界需要

人人为善,不论大小,不求名利。

试想,一个人人都拘于个人利益,因善小而不为的社

会,焉能平稳安定地向前发展?

我们每个人都应以为“善”为荣,弘扬“善小而为之”精神!

人民辛辛苦苦地劳动,不是为了要把我们培养成一个个造价昂贵的“书橱”,也不

是为了培养一只只无用的书蠹,而是希望我们在汲取到知识甘泉后,去开拓,去创新,

去为社会服务,为人民作贡献。

所以,只有学以致用,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人的

一生才能充实而有意义!

让我们牢记罗曼·罗兰说过的一句话:“惟有创造才是欢乐。”

有一些以“朝闻道,夕死可矣”自勉的人,只是简单地把书本知识搬到脑子里,贮

藏起来,并以此为满足,不注意发挥它们的使用价值,为整个社会服务。

这种人看起来

的像博学多识,满腹经纶,因而受到许多人尊敬,他们自己也以饱学之士自居,洋洋自

得。

可是,在事业上他们却是碌碌无为,毫无建树,岂非愧对生活,愧对自己吗?

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具有社会性的。

因为他们都在不断地从社会上吸取物质上的和精

神上的营养。

因而,他们的劳动也应该具有社会性,即不但为自己,更要为他人。

一个

博览群书、满腹经纶的学者尤其是这样。

他在与其他劳动者消耗等量的物质财富的同

时,要吸收大量的,超过一般劳动者几倍的精神财富。

所以,社会造就一个学者比造就

一个普通劳动者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如果他还是满足于“书橱”的自我设计,在生前没

有对社会作出贡献,或者作出的贡献不足以补偿人民为培养他而付出的劳动,那么,他

的生活,就是对人民劳动价值的一种浪费,他的一生,也就等于做了一个死啃书本的

书蠹。

例文一

“羡鱼”和“结网”

有一句古语这样讲:“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意思是说,与其站在潭边看着鱼

想得到它,不如回去编个网打鱼才能真正得到鱼。

这虽然是一个古训,但在人类社会高

度发达的今天,它仍然有警一定的教育意义:切实行动起来,才能将我们头脑中的想

法、愿望或理想变成现实。

“羡鱼”与“结网”的关系其实就是“想“与“做”的关系。

“羡鱼”容易“结网”

难,只是想,有愿望,这往往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只会空想的“空头政治家”,而

勘勤恳恳的实干家总是为数甚少。

然而就是少数的实干家,他们往往使事业成功。

从跋

山涉水采草药、著医书的李时珍,到在“举家食粥”的潦倒生活中仍坚持“校阅十载,

增删五次。

呕尽心血终著成不朽名著《红楼梦》的曹雪芹;从历尽四年艰辛从数吨沥

青中提炼出几克镭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到为民族争光,刻苦钻研,成为获诺贝尔奖的物

理学家杨振宁,他们中间哪一个的成绩是想想就得到的?他们中又有谁的成功不来自几

十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劳动?可以说,他们事业的成功都得益于这踏踏实实的

“结网”精神。

其实,每一位“临渊羡色”者都无一例外地想得到鱼,但”退而结网”不是每一位

“羡鱼”者都能做到的。

因为那需要“结网者”具备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和踏实肯干的

实干精神。

只有把鱼网编好,临渊而渔,才有可能掳到鱼。

否则,半途而废或是根本不

着手去做,那结果只会是一事无成。

在了解了“结网”精神的重要意义后,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我们是否也该把这种

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去呢?当我们看到周围同学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之时,

我们是否该只满足停留在羡慕的层次上呢?我们更该在想学好的同时,甘于苦读,将好

的愿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成果丰硕的现实。

这才是我们该去做的事情!

具备了这种“结网”精神,会使我们受益终身,现在的我们靠它捕到的也许是一所

好的大学,一种好的工作,但将来我们要靠它为祖国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现在受益的

也许只有我们每一个“结网”之人,但将来,我们善于“结网”的青年一代会使祖国更

加强大繁荣。

“少年强,则国强”,那时的中国将成为真正的巨人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例文二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这句话出自《汉书·礼乐志》,意思是;在河边或深潭

边上看到鱼,只是很希望得到鱼,就不如回去结网来打鱼。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

理:理想和愿望固然美好,但成功的现实需要脚踏实地的、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在生命的调色板上,人人都希望自己在事业上取得成绩,有所建树。

五彩缤纷的希

望,给予人无穷的追求的力量。

人们在希望中起步,在希望中成长。

而愿望的实现,有

人希望从天而降,有人则埋头苦干,在希望中奋斗,前者“羡鱼”而后者“结网”。

然而,希望在哪里?有人说:在明天——明天的快乐,明天的富有,明天的充实

……可是有经验的农民不仅希望明天的丰收,更重视今天的耕耘;有作为的青年不仅希

望明天的成功,更重视今天的学习。

浑浑噩噩的人何曾没有美丽的憧憬,可是没有今天

的耕耘,四会有明天的丰收?等待明天的人,等到收获的季节来临了,他们的篮子里仍

然是空空如也。

可见,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羡鱼”之心,人皆有之,只是“羡鱼”却不“结网”或反而阻挠别人得“鱼”之

心切不可有。

看当今社会,改革的浪潮冲击着中华这片古老的土地,冲击着社会每一个

角落,一代企业家沿着一条条艰难的路走了过来,他们成功了,登报了,上电视了,个

个羡慕,人人钦佩。

在这期间,“临渊羡鱼”者甚多,初一分析,“羡鱼”者亦有几种,

有的退而“结网”,临渊而渔;有的则嫉妒之心大于仰慕之情,他们向水中投下石头.

企图将色吓跑,自己得不到鱼却阻挠、破坏别人网鱼,他们处处拆台,制造流言,损害

别人……

“羡鱼”固然可以,“结网”才是正道。

只“羡鱼”而不“结网”,那么你终究也只

是“羡整鱼”而得不到“鱼”。

任何人,成功的取得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经过奋斗取

得的。

记得谢觉哉曾说过:“你最好不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去幻想什么,而是在旭日东

升的时侯开始工作。

”这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例文三

智者无言

大海的深处是平静的。

花朵的一生是无声的。

巍峨的山峦是缄默的。

大自然中许多蔚为壮观的生命往往以沉默示人,而人的生命是否亦当如此?

有这么两个人去应考厨师。

甲一出言便说了个天花乱坠,从传统的中国名菜到洋派

的西式糕点,从每道莱的用料着色到火候调味,似乎无一不能,无一不精。

乙则静候一

旁,一语不发。

待问及他时,他只说:“如果可能,给我三十分钟时间,我做一桌莱出

来看看便是。”

不用说,“讷于言”的乙被录取了。

机智和美妙的语言.有时只不过是一种瞬时的智慧和淋漓的表达,但智慧和表达本

身并不证明结果,朴实的行动才是开在成功路上的鲜花。

认识一个人,不要光听他怎么说,更应当看他怎么去做,因为有的语言言不由衷。

就像认识一棵树,不需急着去看春天里开的花,可以等到秋天时去看树上的果实,果实

是花的语言,也是树的注释。

芸芸众生,那个与你仅有一面之交便一览无余的人,你会觉得他索然无味,因为他

说得太多:而那个一直不事不吭只以沉默示人的人,你可能不仅对他印象深刻,而且对

他有了探询的欲望——因为那不语带给女人的典雅矜持,也因为那不语带给男人的深邃

练达。

你要记住,生活中有些东西藏在心里便是一种真实、一种深刻,说出来,反而淡

了。

比如一生一世的爱情。

很小的时候,母亲跟我说:你看大街上两个吵嘴的人,那个声嘶力竭叫得很凶的

人,往往是理屈词穷的‘因为真理不在他一边,:他要先声夺人来掩饰自己的心虚。

而那

个沉默者心里一团正气,自然可以不动声色,因为沉默是最大的蔑视呀!

一个浅墨的道理是:乌鸦和知了无疑是最善叫的,但它们都不算人类的宠物。

火山爆发那一声震天的巨响,那力拔山兮的气概,令人叹为观止。

但这一奇观不会

随时可见,为那一瞬间的壮观,它在地层深处沉寂了千年万年!

有两种方法能使世界变大;登上山峰远眺,闭上眼睛沉思。

它们与语言无关。

由此

看来,世界不是语言描绘得大的。

想必人也盖同此理。

智者无言。

言必行,行必果。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名知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与其言,无所苟而己矣--《论语》

曾参“言者,行之指也。”

曾参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言思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

“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大戴礼记·解诂》)

就知道这么多了,不知道对不对。

合不合要求。

另,这段话也许对你有帮助吧:

言行一致的行为标准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有曾参信守然诺为儿子杀猪的故事,他那重视“信”的品德教育,言行一致的举动,令人叹为观止。

论述言与行的关系,在曾子思想修养中占有显著地位,而且也为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途径。

?

《论语》中记述,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名知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与其言,无所苟而己矣。

”都是讲保持言与行的一致是君子言行的基本标准。

而曾参关于“行”的思想,与其它方面的成就一样,基本依循孔子的方向而又有所推进的。

曾参说:“言者,行之指也。

”因为言是行动的表示,所以才会“听其言,可以知其所好矣”。

才必须“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大戴礼记·解诂》)。

这样,言不仅为心之声,不仅用来表达某种愿望、企图和思想,而更重要的是要服从于“行”所达到的水平。

不能行的东西则不可言,当你言的时候,则表明你已将与此言相符合的“行”付诸实施。

这不啻是对言的最苛刻的定义。

但曾参却是坚定的奉此而行的。

只有当他的一举一动都能循规蹈矩的时候,他才来大谈君子的修养。

同时,曾参又提出了先思而后复的观念:“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言思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

”“人信其言,从之以行,人信其行,从之以复,复宜其类,类以其年,亦可谓外内合矣。

”(《大戴礼记·解诂》)是谈人的整个行为过程由思、言、行、复四部分组成,这叫做外内之合。

行是外内之合的交汇点。

无行则内不能外现,无行则外亦成空洞。

但是,行并不是过程的终点,一个完整的过程还需要“复”的功夫,反复的功夫。

就是说,言行一致并不能仅仅从形式上作出价值判断,形式上的一致只是条件之一。

换句话说,不合乎道义的事情也会有言行的一致的外表。

所以,只有经过反复的复宜其类合乎道义的言行一致,才是有价值的,全面的,真正有意义的言行一致。

这一点,完全可以说是曾子修身处世进入哲学层次的伟大贡献,甚至可以说超过了孔子哲学的特殊表现。

?

曾参的修身言行亦包括对学业的修业功夫。

他说:“君子学必由其业,问必在其序。

问而不决,乘间观色而复之,虽不悦亦不强争也。

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患其能让也。

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己矣。

”(《大戴礼记·解诂》)他主张学习不弃细小,要能够微言笃行,“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

君子终身守此悒悒”!子思《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明显是受其影响而作出的全面总结

?

该回答在2006年10月9日由回答者修改过

揪错┆评论┆举报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虽然达不到要求

不过有的还是牵强可以的

所以谢谢拉

其他回答如果有了满意的回答请及时采纳,不要辜负了回答者怎样采纳答案

回答:xxm19830120

级别:学长

2006年10月9日疏于言而敏于行!!!

好象是孔子的!!!!意思是多做事,少说话!

评论1┆举报

回答:霞影纱

级别:风神

2006年10月9日你好!

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鲁迅

真正的闲暇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而是能够自由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肖伯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