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著名的成语:史记中

史记中著名的成语

【拔山扛鼎】

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语出《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

」又:「力拔山兮气盖世。

【杯羹之让】

《史记·项羽本纪》载,楚汉相争,汉军断绝楚军粮草,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放在高高的肉案上,对刘邦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刘邦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后因以「杯羹之让」谓受人挟持,惹人讥诮。

【搏牛之虻】

原意是说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仗。

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史记·项羽本纪》:「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

【不胜杯杓】

杯杓bēisháo:杯,古同「杯」,酒具,借指饮酒。

谓酒量有限,不能再饮。

《史记·项羽本纪》:「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

【才气过人】

才能与气魄超过一般人。

《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己惮籍矣。

【破釜沈舟】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后遂以「破釜沈舟」表示下定必死决心。

有进无退干到底。

【冲冠眦裂】

形容愤怒到极点。

眦裂,睁裂眼眶。

语本《史记·项羽本纪》:「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锦衣行昼】

谓富贵须归故里。

语本《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弃书捐剑】

《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后因以「弃书捐剑」比喻立大志者不屑细事。

【取而代之】

排除别人或别的事物而占有其位置。

语本《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四面楚歌】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后以比喻处于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

【亡秦三户】

《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

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后因以「亡秦三户」指不畏强暴,奋起推翻黑暗统治之事。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语本《史记·项羽本纪》:「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后以「无面目见江东父老」为羞见故乡人之典实。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坐,杀之』……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於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后用为典故。

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上却别有用心地把矛头针对某人或某事。

【政由己出】

政令由一己发出。

指把持大权,独断专行。

语本《史记·项羽本纪》:「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彘肩斗酒】

语本《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乡立,瞋目视项王……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后因以「彘肩斗酒」形容英雄豪壮之气。

【作壁上观】

《史记·项羽本纪》:「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

后多比喻在局外旁观,不表示意见或态度。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太史公自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