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归纳

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元谋人

时间: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地点:云南元谋县。

(长江流域)

2、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

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

(黄河流域)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人

时间:距今约六千多年。

地点:浙江余姚市河姆渡村

主要农具和农作物: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

水稻和蔬菜。

(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早的国家。

2、半坡人

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地点:陕西西安市半坡村

主要农具和农作物: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种植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三、神奇的远古传说

1、华夏族的形成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后来发展成华夏族,成为汉族的前身。

2、炎帝:号神农氏,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

“尝百草”,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

3、黄帝——人文初祖(后人认为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

)有许多发明创造:做兵器,造车、船、宫室,教人挖井,染五色衣裳。

4、尧舜禹:相传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有尧舜禹。

当时采用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禅让的依据:有德有才)

尧:节俭、朴素、爱民。

舜:吃苦耐劳,孝顺父母。

禹:治水有功。

考点2: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知识清单——明确考什么

一、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2、政治制度:启开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二、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政治: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三、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大败商军。

灭商后,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2、政治经济制度:分封制,土地国有制。

3、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四、东周

(1)春秋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为春秋五霸。

齐桓公:最先称霸:管仲改革,“尊王攘夷”,葵丘会盟。

晋文公:“退避三舍”。

楚庄王:问鼎中原。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形势图)(东齐、西秦、南楚、北燕、赵魏韩在中间。

(3)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1、目的:富国强兵

2、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战;推行县制。

3、影响: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4、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

同时我们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和他的献身精神。

考点3:统一国家的建立

知识清单——明确考什么

一、秦朝的统治与秦末农民战争

(1)秦朝的统治

1、统一时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

(秦始皇图)

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建立中央集权;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控制思想。

3、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

(考图)

4、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局面。

秦朝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2)陈胜吴广起义

1、地点:大泽乡(安徽)

2、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在这次起义的推动下,刘邦项羽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

起义具有革命首创精神。

二、汉朝的统治

1、西汉

时间:前202年,刘邦建立,都城长安。

汉初:郡县制,分封制,休养生息政策。

西汉的强盛:汉武帝统治时出现大一统局面。

2、东汉:时间:25-----220年。

建立者:刘秀。

都城:洛阳。

三、秦始皇,汉武帝

(一)秦始皇——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第一个皇帝。

功劳:1、实现统一,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巩固统一,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4、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开发南疆。

过:统治残暴:赋税繁重,刑法苛严,兵役徭役繁多,加速了秦朝灭亡。

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背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措施:1、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列侯的爵位。

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将地方上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3、思想: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任用儒生做官。

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4、军事:派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规模攻打匈奴,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结果:出现大一统局面。

四、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西域:汉朝时,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天山南北的今新疆地区。

目的: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受汉武帝派遣,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影响:第一次了解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像和汉朝交往的愿望。

第二次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2、丝绸之路

开辟时间:西汉汉武帝时。

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西亚,再转运到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初一历史下复习提纲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

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死,隋朝灭亡。

)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

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皇之治:隋文帝在位期间隋文帝的统治措施: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励精图治,提倡节俭。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史称“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目的:为游玩江都,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派人开凿了大运河。

路线: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意义: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人物:唐太宗。

措施: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崇尚节俭;任用贤才(房玄龄谋杜如晦断)、虚心纳谏(魏征)。

表现: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郭沫若称其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为什么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答: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为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第3课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人物:唐玄宗。

措施: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或“开元之治”。

二、唐朝经济

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

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

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

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繁荣:①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①城市布局: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阶段人物贡献影响

科举制的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1、改善了用人制度: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科举制的完善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直到清朝末年才废除)

第5课“和同为一家“

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风俗习惯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②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③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

2、文成公主入吐蕃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意义?①维护了和平,增强了友谊。

②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二、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唐代民族关系处理)

民族祖先首领生活

区域方式(各亲、册封)意义

藏族吐番松赞干布赞普青藏高原一带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番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尺带珠丹赞普唐朝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维吾尔族回纥

(鹘)怀仁可汗甘肃新疆一带,色楞格河流域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双方关系友好,经济和商业繁荣

靺鞨渤海郡王东北松花江、黑龙江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面积不断扩大,人口增多,与内地贸易往来频繁,经济文化水平提高,有“海东盛国”之称

彝族白族六诏居民云南王云南苍山洱海唐玄宗封首领为“云南王”在唐朝支持下实现了统一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主要的对外友好往来城市:长安、洛阳、广州、扬州。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

一、唐与日本的关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隋唐时,中日两国交往密切。

贞观年间,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习。

2、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3、唐朝赴日本的使节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政治制度、文字、建筑、钱币、习俗等。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方式:①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②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2、表现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三、唐与天竺的关系──玄奘西游

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

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

回国后,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记》。

这部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为什么唐朝与世界各国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1、唐朝的强盛、繁荣、先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较开放的政策和比过去发达的对外交通,给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新课标第一网

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比较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统治方法勤于政事,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重用贤才,虚心纳谏。

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国策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重视地方吏治,中央优秀官员到地方任职,烧毁珠玉锦绣,提倡节俭,发展农业生产。

统治美称贞观之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开元盛世,开元之治

科举制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开创殿试和武举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

对外交往玄藏西游鉴真东渡

民族关系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任用贤才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骆宾王姚崇

名言名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

其它被北方、西域首领奉为“天可汗”。

歌舞《秦王破阵乐》参与编创《霓裳羽衣舞》

第7、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1、赵州桥设计者:隋朝李春。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2、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

2、《金刚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诗人代表作特点

李白《早发白帝城》《蜀道难》豪迈奔放,想象丰富。

诗仙

杜甫“三吏”“三别”或雄浑或沉郁,反映社会现实。

诗圣

白居易《秦中吟》《新乐府》通俗易懂,反映社会现实。

四、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1、书法2、绘画

书体书法家代表作

颜体颜真卿《多宝塔碑》

柳体柳宗元《玄秘塔碑》

阎立本《步辇图》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画圣

五、艺术宝库莫高窟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六、盛大欢腾的乐舞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唐太宗参与编创的《霓裳羽衣曲》。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907年,唐朝为藩镇所灭。

一、辽宋西夏的并立

1、契丹的兴起(1)契丹的生活习俗:游牧为主,唐末开始逐渐有了农耕生活。

(2)契丹国的建立

2、北宋的建立(1)北宋的建立(2)杯酒释兵权:用设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

3、西夏的建立

4、北宋与辽的和战

(1)宋初,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2)宋真宗时,辽宋澶渊之盟: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5、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宋与西夏的和议: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金的建立2、金灭辽和北宋3、南宋的建立4、岳飞抗金5、绍兴和议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政权民族建立时间建立人都城

契丹(辽)契丹10世纪初(916年)辽太祖阿保机上京

北宋汉族960年宋太祖赵匡胤东京(今开封)

西夏党项11世纪前期(1038年)李元昊兴庆

金女真12世纪初期(1115年)金太祖阿骨打会宁后迁到中都

南宋汉族1127年宋高宗赵构临安(今杭州)

宋代的和约

和约签定双方内容意义

澶渊之盟北宋-辽辽军撤兵,宋给辽岁币辽宋之间保持很长时期的和平局面

南宋-西夏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西夏设、译汉文书,汲取中原文化

南宋-金南宋向金称臣,并给岁币,双方以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成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2)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3)市舶司的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3、货币制度的变化(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各级官员服色有严格规定,百姓只穿黑白两色衣服。

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

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食: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时南方人吃鱼多。

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3、住:百姓住房多为低矮茅屋,贵族宅第宏丽,前堂后寝,两侧有耳房和偏院。

4、行:宋代缺马,多用牛车,也有驴车。

达官贵人出门乘轿,士大夫一般骑驴、骡。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和“勾栏”:东京城内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瓦子”。

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它们的出现是宋朝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的结果。

2、宋代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

除夕夜,百姓要祭祖、迎神功佛、挂年画、贴“桃符”、守岁等。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1、马背上的民族——蒙古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蒙古的兴起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召开蒙古贵族大会,被推举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实现了统一。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

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出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文天祥(元朝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2、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北方农业得以恢复和发展。

为了便利南粮北运,他下令开凿两段新运河,与原有的运河连同,使粮船从杭州直通大都。

还开辟规模空前的海运。

3、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的《马克?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频繁的中外往来元朝时对外往来的一个著名使者就是马可波罗。

4、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国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在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中央:中书省、宣政院

西藏——宣政院辖地

地方:行中书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地区——澎湖巡检司。

广州——江西行省

元朝最大的行省是岭北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