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乌江亭千古名句】千古名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译文】

经过战争的疲劳的壮士非常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

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注释】

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②壮士:本指勇士,这里指项羽。

③难回:难以挽回。

这两句说,经过多年征战,人马疲惫不堪,而最叫壮士痛心的是中原那场战争造成的败局,使整个形势都难以挽回了。

④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这里是借用项王羞见江东父老的意思。

⑤肯:岂肯,怎愿。

⑥卷土来:卷土重来。

这两句说,假如江东子弟加今都还健在的话。

难道他们还会再和君王一起前往征战,让你卷重来吗?

【赏析】

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

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

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

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乌江亭》杜牧附),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

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好的咏史诗,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既是议论而不用议论。

这需要诗人很好地掌握。

对于“史”与“诗”之间的矛盾,作恰到好处的处理。

因为仅将史实重复一启遍,不成为咏史;纯是议论,则变成一篇史论,不成为诗作,这首咏史诗,是王安石对楚霸王项羽躺世的感叹。

诗人在这首七绝之中,既有咏史,又有议论,将“史”、“诗”二者很好地统一起来。

第一联“百战疲惫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诗人精炼地把楚汉争夺天下,垓下役,楚军大败,项羽自刎的景况写明。

“势难回”三字用得极妙。

诗人并没有作简单的概括就作结束,而是通过艺术形象的描写与塑造,把诗人自已的感情、用意,陷隐寓其中。

第二联“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运用形象的描述来发抒诗人的议论,韵味深浓,不独是议论,而是诗化了议论,可见诗人技巧的高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