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勤奋的名言警句_描写女英雄的名言,警句

唐朝最有个性的女子: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和李世民是一母同胞的姐弟,只是她的故事却不像是真实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儿呀!

当年,她父亲李渊和弟弟李世民在太原起兵了,消息传到长安,她和丈夫柴绍都成了叛臣的家属,危在旦夕。

李渊来密函,让他们夫妇速来太原,柴绍就和公主商量怎么个走法。

两人一起上路,显然目标太大,分开走又不能保障公主安全,这让柴绍左右为难、委决不下。

岂知公主却镇定地一笑,说父亲起兵了,正是用人之际,你速速前去帮忙,我一个女子,很好隐慝,不会成为重点通辑对象,走吧、走吧。

柴绍心中不舍,无奈公主坚持如此,他一时也想不出更周全之策,只好自己一个人上路了。

丈夫走了,兵荒马乱、风声鹤唳之际,孤身一人的平阳公主真能把自己藏得好好的,等待自己的父兄、丈夫打到长安再露面,作为一个女孩儿,也算是本领不小了。

但她却悄然回到自己乡下的庄园,在男仆马三宝的协助下,散财聚众、收降盗匪、自树旗帜。

等到李世民攻打渭北时,平阳公主帅七万部众和他胜利会师。

李渊把她和柴绍都划归李世民节度,众所周知,李世民所帅部队是大唐精锐中的精锐,从此,平阳公主随弟弟南征北战,她和柴绍都自建幕府——就是自己有一个军事参谋团,她的仆人马三宝后来也成了一名将军,李世民把他比做自己姐姐的卫青。

公主的部队又称“娘子军”,从此这个名号传扬千古。

武德年间,平阳公主不幸去世,李渊破例下令用军乐为她送葬,俨然把她当做一个能征惯战的将军。

李世民和姐姐平阳公主是一对英雄儿女,他们吹起了刚毅智慧的大唐雄风,他们在风云际会的时代相映生辉,是人间真实的传奇。

李建成、李元吉,甚至李渊,似乎缺少的就是他们这种超乎凡俗之上的气概。

秦良玉

中国明朝女将。

秦良玉,字贞素,四川忠州(今忠县)人。

自幼从父习文练武,善骑射,通诗文,有智谋。

嫁与石柱宣抚使马千乘为妻,随夫攻打播州(今贵州遵义一带)土司杨应龙。

夫死,代领其职,统兵严峻,所部号白杆兵。

泰昌元年(1620),为抗击后金军,她遣兄邦屏、弟民屏率兵救援沈阳。

次年,邦屏战殁,她出家财为军资,亲率3000精兵北上,镇守山海关。

不久,回蜀攻打土司奢崇明等人,解成都之围,并乘胜收复重庆,因功升都督佥事,充总兵官。

崇祯三年(1630),她再次出家财济饷,率兵驰援京师(今北京)。

后金军退去,崇祯帝召见赐诗,以褒其功。

她回蜀后11年间,曾多次与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交战。

清军入关南下,她坚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加封太子太保、忠贞侯。

后人赞她为摧锋陷阵、崎岖转斗的女中豪杰。

今天北京还有“四川营”这个地名,就是秦良玉留下的。

当时全国各地勤王军队中,只有四川的是女将领兵,让各地大开眼界。

崇祯皇帝亲自为她写了诗: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古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蜀锦征袍手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胡虏饥餐誓不辞,饮将鲜血带胭脂。

凯歌马上清吟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凭将箕帚扫虏胡,一派欢声动地呼。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北京至今有地名叫四川营,是秦良玉驻扎营房的地方。

后人凭吊四川营址时曾留下“金印夙传三世将。

绣旗争认四川营。

至今秋雨秋风夜,隐约笳声杂纺声”的诗句。

直到今天北京宣武门外当年秦良玉驻兵之处,仍保留有“四川营胡同”、“棉花胡同”一类的地名,

詹西女王与反英大起义

拉克西米·芭伊(1835—1858)亦称詹西女王,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主要领袖之一。

原为印度詹西邦土王甘加达尔·拉奥的王后。

在反抗英国殖民者的大起义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詹西女王就是一位。

詹西原是一个小王国,后与英国人签约,成为东印度公司的附属国。

1853年王公去世无子,由收养的一个幼儿继承,但东印度公司不承认,将该王国兼并。

詹西女王的本名叫拉克希米·拜依,幼年进宫,被封为皇后,詹西王公死时她才19岁,便成为该国的实际统治者。

王后多次吁请东印度公司归还国土,均遭拒绝。

大起义爆发后,詹西在女王的率领下也宣布起义。

后受英军攻打,詹西陷落。

女王身着男装,背负养子,率部突出重围,辗转来到爪廖尔,与另一位起义军领袖丹地耶会合,准备利用爪廖尔的有利地形迎击英军。

詹西女王在守城的战斗中打得很英勇,最后壮烈牺牲,死时年仅23岁。

詹西女王的壮举为印度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她的英勇事迹一直为印度人民所传颂。

起义虽然被残酷镇压下去了,但大起义大大打击了英国殖民主义者,英国人不得不从大起义中吸取教训,调整了对印度的政策。

1858年英国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印度政府的统治权直接由英国政府承担,向印度派遗了第一任总督,1877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成为印度女王,印度完全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英国统治下的印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统治地区,称“英属印度”,面积约占印度的三分之二;另一部分是受英国保护的几百个土邦,称“土邦印度”,占印度的三分之一。

英国人的殖民统治给次大陆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

它对印度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