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沈从文描写凤凰古城的文章]

一篇关于沈从文描写凤凰古城的文章

凤凰古城之美。

沈从文。

凤凰古城绵亘逶迤于武陵山脉深处,倚山而筑,环以石墙,濒临沱江,群山环抱,河溪萦回,关隘雄奇。

明清遗存的东门和北门城楼,连接着半壁城垣,砺山带河,气势犹存。

汉代已在此建县,名辰阳县。

隋时为辰溪,设五寨司。

清代设凤凰直隶厅,民国元年改为凤凰县。

沱江镇作为县城所在地,已有1000多年建城历史,自古即为湘西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这里“西托云贵,东控辰沅,北接川鄂,南连粤桂”,是湘黔来往的交通要道,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

乾隆年间,这里商业兴起,集市林立,商旅云集,民国初年更为繁荣。

凤凰古城山川秀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族风情浓郁,有着“中国最美的小城”之称。

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存有文昌阁、天王庙、奇峰寺、大成殿、朝阳宫等100多处明清建筑,及沙湾古民居区、回龙阁吊脚楼群、沈从文故居等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风土建筑;

沱江两岸多飞檐翘角的吊脚楼,与清澈秀丽的沱江交相辉映;古城西郊的唐“渭阳”县旧治黄丝桥石头城保存完好,始建于明代的“南方长城”———苗疆边墙蜿蜒起伏,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有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傩戏、流传数百年的苗族蜡染等至今光彩照人。

凤凰古城的建筑拙朴中带有几分秀色。

城内石板铺成的街道纵横交错,古朴典雅,两旁多是木板房,房檐伸出来,只见一线天。

内中店铺,尽现民族特色。

城中心有座建于清末的陈家祠堂,院落布局简洁,院内满铺石板,色调淡雅明快,戏台装修精致,古朴中见秀美。

古城东门外沿着沱江,保留着一条狭长的古街,有古城墙、古城门、古钟楼、古码头和一条长长的青石板路,古街两旁的店铺仍保留着当年的门面和旧时的旗幡。

这条古街上有座廊桥,叫虹桥。

以旧桥墩为基础,上面新建了一个廊桥商场,中间可走行人。

沱江水从虹桥的桥墩下流过,虹桥的倒影映在江水中,江中小敞篷船游弋。

在斜阳的辉映下,充满诗情画意。

沱江两岸飞檐翘角的吊脚楼连成一片,蔚为壮观。

一江春水从古城墙下蜿蜒而过,翠绿的南华山麓倒映在江心。

山色青苍雨洗不去,鸟声宛转随风而来。

江中渔舟点点,山间鸟声啾啾,岸边炊烟袅袅,桥畔笑声朗朗....凤凰古城,叫人如何不留恋。

凤凰古城是苗族聚居地。

每逢苗家喜庆的日子,都能听到高亢激越、浑厚悠远的鼓声。

在吊脚楼外的绿茵上,在哗哗的溪流旁,成群的苗族青年男女,围在一堆堆篝火旁,挥动着鼓槌,在一面面牛皮大鼓上敲击。

高潮时,伴有木叶、唢呐的吹奏声和苗歌声,与鼓声交汇融合,像一首原始古朴的交响曲,将人带入一个神奇的音乐天地。

这就是起源于唐代的凤凰苗族花鼓,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湘黔苗族都有花鼓,唯有凤凰花鼓独树一帜,它是一种慢鼓,鼓声雄壮威武。

凤凰之美,美在山清水秀,美在人杰地灵,美在天人合一。

不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凤凰蕴育着一代代既勤劳、勇敢、朴实又富有灵气的凤凰人,不管是苗族人、土家族人或是汉族人,他们吃苦耐劳、勇于进取,崇文尚武、人才辈出,其中佼佼者有抗英名将郑国鸿,民国第一位内阁总理熊希龄,著名作家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

扩展资料:

凤凰古城的沈从文墓地。

墓地所在地原名叫“杜母园”,系清代曾任钦差大臣、云贵提督的凤凰籍苗族人士田兴恕为其母杜氏修建的花园。

墓地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一块从墓穴后凿起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矗立,成为沈从文墓独特的标志。

这块巨石高1.9米,重6吨多,前面临摹沈从文手迹,刻有沈老富有哲理的语句:“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背面刻有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和沈从文侄女婿——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素教授镌刻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这四句话的最后一个字连起来是“从文让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凤凰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