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芳华’正茂作文怎么写急谢谢:芳华正茂

青春,芳华!

无论何种年代,青春都只是雍肿在旅行包上的一袋流浪,一扎久违的不知。

当旅行的你开始背起它行走时,你就注定有了不同于乐于安静寂寞的人那样娴静的心理。

因为通常是旅行给了你奔波的享受感,给了你流浪的超越感。

而青春,究竟只是深掩于那些享受感和超越感之外的。

青春只是在旅行的时候才会有光彩的。

什么是读万卷书,什么又是行万里路?当你真正这样履行了的时候,当你真正的坐拥万卷书曲行万里路的时候,你便会知道,那个曾经幼稚的你其实已经远去,因为青春来了。

在古人的想象意境里,他们似乎是很喜欢旅行的,这或多或少的可以从某些古老的文字里读出来。

然而,旅行归旅行,我们终究是这样美其名曰的。

古人真正的旅行想必不是好过的,我们更多的时候可以现实地称之为“流浪的旅行”更为贴切些。

那个高傲的不能自已的李太白曾经也是在面壁读书的,他有没有读过万卷的诗书我们是不知道的,我们只知道那个诗人是很聪明的,他有着诗仙的称谓。

所以他甚至是自己在叫嚣着,他已经读过一万卷书了。

也正是这样的叫嚣才使的青春年少的他“仗剑去国,辞亲远行”的信念变得那么豪情万丈起来。

难怪,以他的性格,唱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出来,这又是多么顺理成章的事情啊。

稍后而来的杜子美,是没有李太白那种浪漫和潇洒的。

我在想那个杜子美一定是太过忧心的了,他将所有过目的诗书都读得太过透彻,以至于在他心里是容不得哪怕一点的不如意之事。

所以当他在看到昔日那个汪洋恣肆的大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杜大诗人会是痛心的那么久,那么深。

杜诗人在青春年少的时候也是走过很多山河风光的,年少的诗人也曾留下了自己绝美的妙语佳音在那片温情灿烂的土地上;实际上,杜诗人在整个颠沛流离的半生里都是在流浪的旅行里度过的。

或许诗人在流浪的时候是看过诗书的,文人样的他也是需要引经据典的,偶尔借古籍发泄或感叹是诗人的特长:又或许,诗人也未曾看过诗书,他更善于用自己独特的文字去安慰自己洗涤他人。

因而杜大诗人的诗不仅仅是流浪的诗,更是历史里的诗!

青春来的和走的履程便是如此巧妙又如此奇异的和流浪粘在一起,和旅行粘在一起,和书粘在一起。

我有太多时候总将自己也归纳在那旅行和书里了。

只是在那旅行和书里,我找不到李太白,也找不到杜子美。

我在顾及自己的青春与流浪的关系时,时常是糊涂的。

我的流浪不是由我做主,我的青春也是在偏离该有的旅途。

我想,在很多时候的很多地点,我的青春都是在流浪的,在做无意义的流浪。

因为很多时候,我自己也不清楚,到底何谓流浪,又何谓安稳。

也许流浪久了的习惯叫做安稳,也许,安稳久了的习惯它也叫做流浪。

行走在建设一路苍老的香樟街头,很容易忘却此一年模糊的时刻。

就仿佛这座城市的四月和五月的变换是和我无关的,我只是四月的乞儿,五月的弃儿。

四月没有阳光,五月没有雨水。

流浪不走,青春也不光临。

我很喜欢独自行走在这座城市的街头。

街头有比巷尾发生更多事情的可能,让人可以记住,其实流浪才是这座城市的主调。

我也喜欢那种略带清冷的漂泊感,那种清晨的黄叶从枝上旋转落下的瞬间。

叶子,大树,不骄不躁,似乎所有的清冷都是零落的叶子弥散开来的。

很多人知道,那不是叶子的弥散,我也知道。

你可以去放松那种漂泊,当然你也可以去压迫那种漂泊。

这个世界的轻松和压迫的感觉都是属于你一个人的,无论众寡。

一群人的时候,你可以去流浪,当然一个人的时候,你也可以去品味诗书。

青春便是这样,既是悄悄又是公开的与流浪扯上了关系,与诗书扯上了关系。

旅行在这个四月里扮演的角色是绿色的,四月里有那么多的绿色都纤薄的渲染在旅行的青彩里。

四月的青春因此也染上了带有希望的绿色,很喜欢在那种有绿的希望的光里,执一页白旧的书纸,看漆黑的文字,褶皱的卷角,一圈又一圈。

书卷很多时候是多情的,比青春还要多情。

虽晨昏忧乐,足以旦夕相亲。

书卷的多情又似乎是有些寡姓的,有些薄情的味道,在很多时候,我只是一个人傻傻地看着书。

我不知道书卷里那些我并不可以参透了的与流浪与青春与旅行相关的有些暖有些冷的固执文字它们到底是由何处而来的。

文字是在冷的书卷里,是在热的人的心里。

在很多年前的某个午后,我曾反复于闷热的环境里读一本书,那是没有目的没有心情的在读;然后很多年后,当我再次看到那本书时,我没有记起与那本书有关的一点东西;我只知道,我有一肚子的苦水都撒在那本书之外的记忆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