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北京大学历任校长的名字]北京大学历任校长

北京市北京大学历任校长的名单

清朝京师大学堂时期:

孙家鼐(1898年7月—1900年春)

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号蛰生、容卿、澹静老人,安徽寿州(今淮南寿县)人。

清咸丰九年(1859)状元,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

累迁内阁学士,历任工部侍郎,署工部,礼部、户部、吏部、刑部尚书。

1898年7月3日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受命为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首任管理学务大臣,1900年后任文渊阁大学士、学务大臣等。

许景澄(1899年7月—1900年7月)

许景澄(1845年—1900年),世称许公。

原名癸身,字竹筠,生于浙江嘉兴,同治年间进士。

1880年开始外交生涯,他曾被清政府任命为驻法、德、奥、荷4国公使。

1890年改任驻俄、德、奥、荷4国公使。

许景澄曾写《外国师船表》,疏清朝廷,建议加强海防。

1892年,沙俄出兵侵占中国新疆帕米尔地区,他曾作为中方谈判代表,据理驳斥沙俄侵略行径,俄军拒不撤退。

1898年,许景澄代表清政府与沙俄议定,在边界未划定前双方军队维持现状。

张百熙(1902年1月—1904年2月)

张百熙(1847—1907)字埜秋,一作冶秋,号潜斋。

湖南长沙人。

清末大臣,著名教育家。

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年(1876年)散馆,授编修。

其后先后任山东乡试副考官、山东学政、四川乡试正考官、日讲起居注官、国子监祭酒、江西乡试正考官、广东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礼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吏部尚书、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户部尚书、邮传部尚书等职。

张亨嘉(1904年2月—1906年2月)

张亨嘉(1847—1911),字燮钧,一字铁君,福建侯官人。

生于清宣宗道光二十七年,卒于逊帝宣统二年,年六十四岁。

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举人,光绪九年(公元一八八三年)进士,值南书房。

官至礼部左侍郎,当拳匪祸作,极谏董福祥骄纵不可用,几罹祸。

督湘、浙学政,尤励节爱士。

选庶吉士,授编修。

十四年,视学湖南,念儒官为士模范,不激浊扬清,曷以励风教。

疏荐文行交修者数人,士习为一变。

李家驹(1906年2月—1907年7月)

李家驹(1871-1938),字柳溪,号昂若,广州驻防汉军正黄旗人,光绪二十年(1894)与三水梁士诒、新会陈昭常同榜进士。

光绪二十四年(1898)任新开办的京师大学堂提调,与李盛铎等一起赴日本考察学务。

二十九年年任湖北学政,三十年调东三省学政,三十二年(1906)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

朱益藩(1907年7月—1907年12月)

朱益藩(1861-1937),字艾卿,号定园,益浚弟,江西萍乡莲花人。

光绪庚寅翰林,官至湖南正主考,陕西学政,上书房师傅,考试留学生阅卷大臣。

曾任北京大学第三任校长、著名书法家。

刘廷琛(1907年12月—1910年9月)

刘廷琛(1867-1932),字幼云,号潜楼,江西九江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士。

在清末历任翰林院编修、陕西提学使、京师大学堂监督、学部副大臣。

曾于宣统元年向溥仪进讲。

辛亥后侨居青岛。

民国政府礼制馆隶于政事堂。

1914年7月1日,国务卿拟聘刘廷琛为礼制馆顾问,刘乃撰《复礼制馆书》以辞。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国立北京大学时期:

严复(1912年2月—1912年10月)

何燏时(1912年12月—1913年11月)

胡仁源(1913年11月—1916年12月)

蔡元培(1916年12月—1927年8月)

刘哲(1927年8月—1928年6月)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立北京大学时期:

李煜瀛(1928年6月—1929年1月)

陈大齐(1929年1月—1929年8月)

蔡元培(1929年9月—1930年12月)

蒋梦麟(1930年12月—1937年7月)

日本控制北平时期:

汤尔和(1939年1月—1940年3月)

钱稻孙(1940年3月—1945年10月)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恢复管治时期:

傅斯年(1945年10月—1946年8月)

胡适(1946年9月—1948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校长:

汤用彤(1949年5月—1951年9月)

马寅初(1951年6月—1960年3月)

陆平(1960年3月—1966年6月)

张承先(1966年6月1日—1966年7月26日)(北京大学文化大革命工作组组长)

聂元梓(1966年7月28日—1966年9月)(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筹备委员会主任)

聂元梓(1966年9月11日—?)(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主任)

杨德中(1969年9月27日—?)(北京大学革命委员会主任)

周培源(1978年7月—1981年3月)

张龙翔(1981年5月—1984年3月)

丁石孙(1984年3月—1989年8月)

吴树青(1989年8月—1996年8月)

陈佳洱(1996年7月—1999年11月)

许智宏(1999年11月—2008年11月)

周其凤(2008年11月—2013年3月)

王恩哥(2013年3月—至今)

扩展资料

北京大学(PekingUniversity)简称“北大”,诞生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最早以“大学”之名创办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北大是中国近代以来唯一以国家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

北大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制,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农科、医科等大学学科,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1912年5月3日,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严复为首任校长。

1917年,蔡元培出任校长,“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把北大办成全国学术和思想中心,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策源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大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不久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

北大由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京港大学联盟、亚洲大学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重要成员。

北大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聚集了许多学者专家,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创造了大批重大科学成果,影响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官网北京大学历任校长的生平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