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论语别裁 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怎么样

下面讲做学问的态度。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为什么讲学问讲到礼?这个礼,刚才提到了《礼记》。

讲到礼,感慨良深!我们知道,中国人都自称“礼义之邦”,现在很成问题。

几十年前,遇到人打恭,后来慢慢改成鞠躬,后来再加上一点军事化的,将手举起掌近于眉,十五度的半鞠躬,以后改成两方面握手,又变成现在的点一个头,后来又变成翘一个下巴。

现在我们中国人,见面施礼的动作,不知道是哪一套了。

所以说,讲到文化,感慨良深。

文化表现在形态上,常有四样大类:“衣、冠、文、物”。

我们在日本都还看得到,日本人平常也穿西装,但是遇到皇室的重大典礼,还是穿自己制定的民族礼服。

过去执政党在抗战以前,拟过一个关于“衣、冠、文、物”的文件草案,对国民的衣服,都有了规定,后来因抗战军兴,没有实行。

现在我们在礼仪方面,看见了人,刚说的五套礼貌都要来的,再加上在飞机场,还有抱一下,贴个脸的,真可谓集古今中外之大成。

又看结婚礼仪,过去拜天地,拜父母,后来改成文明结婚,新娘穿白衣服,这是我们过去的孝服;还有男傧相,拉纱的花童,这叫“文明结婚”。

再下来,法律问题,写一张婚约,盖两个章,还加上证人,大有为离婚作准备的味道,现在更简单了,跟外国人结婚的,外国人穿上那种日本式的木拖板,就去结婚了。

到法院公证处看看,什么怪样子的都有。

丧事上更看出来了,军乐队、西乐队、锣鼓队、笙箫队、和尚、道士,集古今中外之大成,出殡行列,什么都有,不伦不类。

所以讲这个礼仪,我们大家要注意,为自己的国家建立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们大家要起来做具体的研究。

此外,《论语》上的“礼”是社会秩序的礼,个人的礼。

曾有一个学生给我的信上称“南老师”,我对他说,不知道你究竟写信给谁,因为我的孩子也在教书,也是“南老师”,你既不照中国礼法称名,也可照西洋规矩称“亲爱的某某”,只来一个“南老师”,“南”是姓氏,是通称;名是特称。

在我们中国的礼貌,有事写信用通称,呼姓是不礼貌的。

更滑稽的是他自称“愚生某某”。

这个“愚”,本来是平辈稍长或长辈自成的谦词,“愚兄”、“愚叔”、“愚舅”等等。

而他来个“愚生”,就不知道到底谁是谁的学生了。

这是一般人看不起中国文化,不加以注意,所发生的许多问题之一。

信不会写,礼貌不懂,不知道进退应对,不晓得席位尊卑。

现代坐沙发,坐汽车,西方物质文明产品的使用,西方人也还是有西方人的礼貌、西方人的规矩,尤其学外交的人不能不懂。

而现在年轻人常弄错,所以我们自称“文章华国,诗礼传家。

”反省起来,是很难过的,非常沉痛的;为了国家民族,这些地方是要注意的。

再讲到有子的话“礼之用,和为贵。

”这等于礼的哲学。

礼是干什么的?是中和作用,说大一点就是和平。

这也就是礼的思想。

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的,事与事之间彼此有矛盾;中和这个矛盾,调整这个偏差,就靠礼。

那么法律也就是礼的作用,法律的原则之下,理国乃至办事的细则,就是礼的作用。

假如没有礼,社会就没有秩序,这怎么行?所以人与人之间要礼,事与事之间要礼,而礼的作用,“和为贵”,就是调整均衡。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

”中国文化中称先王,不是指那一个皇帝是先王,“先王”这两个字,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意思。

所谓“王者望也”、“王者用也”这些注解以外,我们了解“先王”两字的精神,就代表列祖列宗。

所以中国文化的先王之道“斯为美矣”,最了不起的,我们人文文化的建立比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更早。

“小大由之”,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由礼的精神来处理,失去了礼的精神就不行,一定出毛病。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是讲相当矛盾的道理。

我们经常看到“矫枉过正”四个字,“枉”是歪了,看见事物歪了,必须要矫正它;矫正得过分了,又是歪了。

换句话说,不是向这边歪,就是向那边歪。

总之“过正”就是歪。

礼也是这样,要中和,过分的调节也不好。

一个青年一点不懂礼貌固然不对,但他一天到晚都讲礼貌,太多礼了,人家就要误会他拍马屁,所以“知和而和”,对一件事,了解了它的中和之道,而去中和、去调整它。

但过分的调整就错了,“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所以礼义的基本精神,是调节一件事物,中和一件事物,但是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又要重新把它调整。

上帝的外婆是谁

要研究中国文化,孔子所编的《礼记》是不能不看的。

它是我国传统文化初期包罗万象的著作。

以现代学术来讲,包括了哲学、政治、军事、经济、卫生、医学等各方面的学问。

当然,是原则,不像现在分得那么细。

所以《礼记》这部书,并不是只讲礼貌,我们的礼节礼貌,只是礼的一种表现而已。

中国文化的“礼”字,拿西方文化来讲,就是哲学。

哲学大致可分两个范围,以中国道理来讲,一个是形而上的,一个是形而下的。

所谓形而下的,是宇宙万有一切学问,都包括在内;形而上的,在中国人叫作“道”,在儒家思想叫“天”,“天道”也就是“本体论”。

形而下的,在西方哲学,就是“知识论”、“人生的价值论”。

西方哲学大概是这样分类的。

“形而上”这个名称,来自《易经》,日本人翻译希腊哲学时,借用了《易经》上孔子所说的这个名词——“形而上者谓之道”。

什么是“形而上”?就是宇宙来源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有男或是先有女?究竟这个宇宙万有是谁创造的?宗教家说是一位主宰创造的。

哲学家就问这个主宰是哪里来的?创造主宰的又是谁?假使创造主宰的是主宰的妈妈,那么主宰的外婆又是谁?哲学家是一路追到底的。

讨论这形而上的道,就是“本体论”。

“形而下”是讲宇宙万有形成以后的各种现象和各种知识。

西方“本体论”的探讨,最早发源于希腊,也已经两三千年了。

当时大概又分作两派,一派是唯物思想,一派是唯心思想。

这个唯心与中国固有文化所讲的唯心,又不相同。

讲到哲学,这个基本上的思想来源问题,首先要认识清楚,以免混淆。

后来哲学家认为:人为什么会知道宇宙的来源?是靠知识来的,靠思想来的,那么,思想的本身是不是靠得住?就先要研究了。

于是产生了知识论。

假使思想的本身都靠不住,那么用思想所了解的“宇宙的本来”,也是不完整的。

这就是哲学的范围了。

一直经历了上下几千年的这一学术,中国人根据日本人的翻译,叫它为“哲学”。

另外一部分是“人生哲学”——研究人的价值问题。

在西方哲学家看来,中国人没有哲学,至少过去中国没有像西方人一样,追究宇宙的本体。

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方文化这个系统是很严谨的,他们的哲学思想最初是宗教,宗教只教人信,而且是专制强权,绝不容许你怀疑。

你想知道上帝怎么来的,但是你不能问,只要“信”就得救。

哲学家说,你要我信可以,不过你要把那个幕拉开给我看看,我看到了以后,绝对信!这是哲学精神。

后来,因为哲学的发展,又形成了科学,科学家更进一步说,光看一下还是不行,我要摸到以后,我才相信的确有这个东西。

所以由宗教而哲学,而科学,是今日西方文化发展的步骤。

中国人真的没有哲学吗?有!所有哲学是“人生哲学”。

只讲作人伦理的道德,讲作人应该怎样。

西方人认为我们没有哲学,过去我国的一些学者也跟着人家这样讲,是不对的。

事实上,中国哲学思想,都包括在《礼记》、《易经》等书里面,而且最多了,不过须要大家努力整理。

我国学者,在这几十年来,所整理出来的哲学思想,还是不够的,太不够了!而且有所偏。

这还要我们自己温故知新,多向这方面努力。

现在,我们讲的重点:“礼”不光是礼貌、礼节,而且包括了形而上的哲学,和形而下人生上的一切运用。

因此,下面就接到这一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