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动力学专家王勋年事迹材料_空气动力学专家王发祥

我国空气动力学专家、总装某基地研究员王勋年,扎根深山27年,主持和参与国家、军队重大科研项目90余项,探索掌握了13项具有重大科研应用价值的低速空气动力试验新技术,用青春和智慧为祖国的空气动力学事业谱写了一曲壮美的风雷之歌。

风洞是什么?

它是现代航空航天器的摇篮。神舟飞船、长征火箭、歼十战机,都从这川西北大山深处的亚洲最大风洞群飞出,风雷声响彻天际。

风洞里什么样?

风洞里,飞机是静止的,空气是流动的。在风洞人的眼中,只有默默坚守,才有一飞冲天。

和平年代,人们可以远离战争,但无法离开英雄。风洞人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英雄群体,王勋年则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他长相普通,军人常见的平头,脸有点黑瘦,不说话时略显腼腆。站在8米宽、6米高隧道般的风洞里,1米64的个头尤其显得瘦小。

不过,指着风洞里试验平台上的飞行器模型,他的脸瞬时生动了起来。只要是天上飞的,甚至是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要在风洞里经过空气动力学的试验,无论是飞机、导弹、卫星、火箭,甚至还有高速列车……

他的背后不远,是风洞口嵌着的三台巨大风扇,透着亮光,此刻像极了明星登场时的聚光灯。在许多人眼里,王勋年的魅力远远大于那些娱乐文化圈的明星们。据说,来风洞做试验的合作单位很喜欢他,都希望他能加入。

他站在那里,就是最好的证明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阅兵,著名的歼十飞机列阵长空,从天安门广场呼啸而过。川西北大山深处,电视机前的王勋年内心狂喜难抑。

懂行的人说,我军装备的这款最新型战机歼十涉及的众多低速空气动力问题,事关飞机的总体布局、机动能力和安全性能,在研制进程中地位举足轻重。歼十成功,有着风洞人的一份付出。

20年锤炼,歼十振翅高飞,王勋年也用20年的青春始终伴随左右。20年中,他与团队先后突破了歼十飞机大迎角、进气道、弹射座椅等五项关键试验技术,反复进行了5000多次试验。

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结合在一起,人生才有意义。这句话从王勋年口中说出时,没人觉得是在空喊口号,因为他站在那里,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是王勋年这个江西客家人在川北深山里的第二十七个年头。当年大学毕业选择来到这里,没有人逼他。穿上军装前,他来过这里实习,完全了解这里的艰苦。

里面是高科技,外面刀耕火种。1982年,王勋年和同学来实习,这里的环境在年轻人心底造成了巨大冲击:距离城里不到60公里,汽车要跑3个小时。工作、生活全在山沟里,住的房子黑乎乎的,一推窗就撞着山壁,找对象也很成问题。有人当即发话,这么艰苦,我才不来呢。实习期间,有位老同志说到特别希望大学生们来接班时忍不住掉下眼泪,王勋年当时在场。

第二年夏天,他扛着包裹来了,成为了第二代风洞人。

我那时候21岁,确实有那么股劲,没考虑那么多就来了。王勋年回忆说,那时候只觉得风洞对国家很重要。老一代风洞人创业时的条件更艰苦,现在风洞群逐步建立起来,我又是学这个的,不来这里又去哪里?

在这片亚洲最大风洞群里,一个个风洞,或大或小,或方或圆,或卧或立,看着就是一条条钢筋水泥管道,却都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尤其为现代化武器装备建设所倚重。作为一个风洞人,王勋年先后主持并创造性地解决了歼十飞机、预警机、空中加油机等重大武器装备研制中的关键气动技术难题,同时也在风洞里探索掌握了许多具有重大科研应用价值的低速空气动力试验新技术。

有人问王勋年为什么能这样执着,他微笑着反问:人只是历史长河里的一朵浪花,最多不就是100年,为什么要让聪明才智虚掷?&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