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百忧集行】解释】 百忧集行唐杜甫

解释:形容作者有很多的忧愁,回忆十五年少之时,我无忧无虑,心态还像小孩一样。

体魄健全,精力充沛,如小黄牛健步来回。

正当八月院子里梨枣成熟之时,一天之内我可以无数次地爬上果树采摘果子。

原文: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译文: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

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日至少千回。

可又想现在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

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

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

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

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

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

作者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杜甫学诗条件得天独厚。

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善作近体,有意向子孙传授诗艺。

“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杜甫景仰祖父诗艺,把作诗当作祖传事业,家庭传承是他获得诗才的重要途径。

扩展资料

《百忧集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年)。

当时,杜甫栖居成都草堂,生活极其穷困,只有充当幕府,仰人鼻息,勉强度日。

然而,诗人一贯持有的高尚节操,使他难为“摧眉折腰事权贵”之举,因此时遭冷遇,颇不得意,良多感慨。

《百忧集行》这首七言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

当时,杜甫栖居成都草堂,生活极其穷困,只有充当幕府,仰人鼻息,勉强度日。

杜甫在《进雕赋表》中,称自己的作品善于“沉郁顿挫”。

这也表现在《百忧集行》中。

它“悲愤慷慨,郁结于中”,“沉郁苍凉,跳跃动荡”(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

诗人不幸的遭遇,切身的体验,内心的痛楚,在诗中化为一股股情感流。

它回旋激荡,悲愤呼号,久久不息。

参考资料:百忧集行-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