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山的资料:关于黄山景区的资料

关于黄山的资料

你好!

“黄山自古云成海”。

雨后初晴,低温高压,谷底水汽凝成云雾,弥漫山谷,形成云海。

群峰之间,顿时白浪滔滔,浩瀚无际。

峰尖浮海,犹如孤屿,时隐时现,似见非见,瞬息万变,气象万千。

飞云铺海时,谷风引起松涛,溪声泉鸣,交相应和,更如海潮呼啸,澎湃之声,不绝于耳。

黄山云海,分为五处,在玉屏楼前观南海,清凉台观北海,排云亭观西海,白鹅岭观东海,光明顶观天海。

五海各有特色,无异蓬莱仙境。

尤其是日出和落日时出现的霞海,光华绚丽,色泽斑烂,涌金流银,织丝铺锦,更使观者惊叹不已,流连忘返。

黄山温泉,常温42℃左右,可饮可浴。

宋人胡仔《渔隐丛话》:汤泉多含硫磺气,浴之“袭人肌肤”,唯黄山“朱砂汤泉”,“热可点,沐之能祛百病”。

古人题咏:“五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

”但据现代科学测定,黄山温泉并非朱砂泉,而是富含重碳酸盐的淡温泉,出于山麓石间,不含有害物质,可以泡茶酿酒。

沐浴其中,身心俱快,可防治皮肤、关节、神经方面的疾病。

现有舒适卫生的浴室,并有宽敞的室内温泉游泳池,是强身健体、游泳锻炼的理想场所。

清溪飞瀑,山明水秀,更使胜景增色。

诸溪纵横交错,深潭清澈见底。

流水潺潺,如同琴音。

雨后水涨,急流奔腾,声震山谷。

听涛看泉,别有兴味。

黄山是长江、钱塘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桃花峰、云门峰西南诸溪,流经丰乐河,汇入新安江,从钱塘江入海,北坡24溪,合流青弋江而汇入长江。

山水进泻,形成飞瀑,悬垂如练,溅珠喷玉。

黄山瀑水,以九龙瀑尤为壮观。

近人邢端在游记中描写:钵盂峰下,“松柏参天,猿鸟几绝”。

瀑水“循谷而下,初见其首,继见其腹,若其趾则必缒绝壁,穿丛莽而后见。

他瀑或短肥,或径泻,其偶有迂折者,三四叠而止。

若九龙则上下九曲,颇有黄河千里曲直之况。

”前人有诗赞道: “飞泉不让匡庐瀑,峭壁撑天挂九龙”。

除九龙瀑外,黄山尚有人字瀑、百丈泉等。

从观瀑楼看人字瀑,但见瀑水喷涌,一分为二,斜飞而下,恰似书法家笔下刚劲有力的“人”字。

从观瀑亭看百丈泉,就象巨幅白绢从悬崖披挂而下,飘忽潇洒,饶有情趣。

这里还应提及的是散见于各个景区的摩崖题刻。

不少题刻,笔力遒劲,古朴典雅。

在立马峰的绝壁上,题有“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10今大字,每字直径达6米多,“平”字一竖,竟长9米,为世所罕见。

综上所述,黄山是一座综合山、石、松、云、泉等各种景观的大风景区,奇松、怪石,配以变幻莫测的烟云,是黄山的主要风景特点。

春夏秋冬四时景色各异,启然美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陈毅曾赞美黄山为“天下第一山”,并概括说:“前山雄伟,后山秀丽”。

前山指天都、玉屏、莲花诸峰和光明顶一带。

这里地势开阔,主峰鼎立,群峰错列,众壑纵横,磴道曲折陡峭,伟、奇.幻.险,雄伟壮观,被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誉为“黄山绝胜处”。

后山指松谷庵、芙蓉居一带,这里满山青松翠竹,更有潺潺流水,著名的翡翠池、五龙潭等散布其间,构成与前山完全不同的清幽景色。

黄山没有人工雕琢之痕,景区大,变化大,使人们感到如入仙境,应接不暇。

清人方土翌《游黄山纪略》:黄山奇态,美不胜收,“人人游,换一山,时时游,换一山”。

这是因为,游人感受不同,山景又千变万化,明末杨补在游记中说:“他山以‘形’胜,观可穷;黄山以‘变’胜,云霞有无,一瞬万变,观不可穷。

”不仅春夏秋冬,四季不同,而且一日之内,朝夕有别,甚至瞬息之间,变幻莫测。

因而屡游不厌,临别依依,一步一回头,一折一赞叹。

“回头三折望黄山,客路匆匆山寺间。

寄语芙蓉峰六六,相思都在白云间。

”狮子峰的狮林精舍门前,旧有一副妙联,上联是“岂有此理,说也不信”;下联为“真正妙绝,到此方知”。

意为黄山之美,为言语所不能表述,只有身临其境,才识人间有此奇景。

黄山如此奇美,究竟如何形成?旧时有神话传说:女娲炼石补天,剩下一块紫石,化作一座黄山。

现代地质考察表明,黄山胜景,是几次造山运动和第四纪冰川的杰作。

黄山地区,“曾经沧海”,在距今四亿年以前,曾被古扬子海所淹没。

时序更新,沧桑巨变。

两亿年前,在—次名为印支运动的地壳运动中,古扬子海干涸,黄山地区变为陆地。

此后,经过几次造山运动,黄山花岗岩体从地壳之中,隆起于地表。

又经过第四纪冰川的洗礼,终于形成了气势磅礴、奇峰穿云的峰林地貌。

黄山至今还存有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如U形谷、擦痕、漂砾等等,对于地质考察,科学研究,颇有价值,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注目。

黄山又是生物宝库,名花嘉木,珍禽异兽,种类繁多。

由于山高峰陡,上下气候悬殊,植物垂直分带明显。

山顶滋生寒带植物,如黄山杜鹃、天女花、黄山栎;山腰盛长温带植物,如小叶青冈栎、交壤木、牛鼻栓;山下则繁殖亚热带植物,如紫楠、木莲、木兰等。

此外,还有第三纪冰川遗留树种银杏、猫尔屎;第四纪冰川遗留树种鹅掌楸等。

属于国家保护的树种有红豆杉、香果树、花楠木等。

民国《歙县志》记载黄山名贵花卉32种,如黄山杜鹃,“高干浓香,迥异凡种”;璎花,色黄碧,“幽倩淡冶,清香隽永”;仙都花,古干屈曲,三年一放,“望望如芙蓉而特香”;天女花,更是世上稀有名花。

药材极多,以肉灵芝最为名贵。

黄山毛峰茶,以及石耳、石鸡等山产,素负盛名。

珍禽山乐鸟,又称音乐鸟,鸣声能转八音;白鹇,羽毛洁白如雪。

黄山还是鸟路,候鸟来往,经此栖息,其中有相思鸟,红嘴翠羽,娇小玲珑,是著名的观赏鸟。

异兽有苏门羚、穿山甲、獐、鹿、麂和玉面狸等。

黄山常有短尾猴出没,小者如幼婴,大者似猩猩,体重可逾百斤。

据统计,黄山野生动物有300余种,鸟类170余种,品种占安徽省动物资源种类的三分之二。

黄山夏季凉爽,平均气温16℃左右。

一年中七月份天气最热,在海拔650米的温泉区,平均温度仅为25℃左右;在海拔1683米的北海区,平均温度只有20℃。

“四月始知春,一岁竟无夏。

”确是得天独厚的避暑胜地。

黄山虽然美如天女,但长期幽居,“深闺人未识”。

由于偏处僻壤,交通阻塞,旧时舟车隔绝,游人罕至。

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汉末“会稽陈业洁身清行,遁迹此山。

”这是有文字记载的、隐居黄山的第一人。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游黄山,并在《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中留有名句:“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继李白之后,游览者日渐增多,正如清人郑板桥所说:“秦汉封锢深,唐宋游屐广。

” (《题程羽震黄山诗卷》)至明嘉靖年间,文坛后七子首领王世贞,带领三吴两浙文士宾客一百余人,浩浩荡荡来游黄山,盛况空前。

明代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四十六年(1618)两次登临黄山,有著名游记流传后世,使黄山名闻天下。

徐霞客第一次游览是在初春时节,当时冰雪封冻,登山异常艰难,不能遍游名胜。

两年以后,特地再次重游,直至文殊院(今名玉屏楼),攀登天都峰,饱览黄山风光,叹为“生平奇览”,曾说:“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闵麟嗣《黄山志定本》,清康熙本)

“天下名山僧占多”。

名山的开发,往往和宗教密切相关,黄山亦不例外。

唐宋时,山上寺观日渐增多。

唐代诗僧岛云,留居黄山,足遍诸峰,有诗十首,流传至今。

据旧志记载,元至元年间(1264——1294),黄山已有寺庙64座。

纵观黄山开发历史,较大规模的建设,还在明代以后,主要有三个阶段。

一是明代中叶。

万历三十四年(1606),普门和尚入山,首先创建法海禅院,后受神宗皇帝敕赐,扩建护国慈光寺,费金四万余,殿宇金碧辉煌,有僧千人,为当时徽州、宁国两府梵宇之冠。

此后,又在玉屏峰前建造文殊院。

明代黄山共建大小寺庵60余座,相当于以前所建寺庵的总和。

与此同时,还开山修路,初步形成南路温泉至天海、北路松谷庵至天海、东路苦竹溪至北海和西路钓桥庵至温泉的四条登山路线和简易盘道,使以寺庙四大丛林为中心的景区建设,初具规模。

入清以后,道路与房屋以修整为主,新建甚少,直至清末,没有明显发展,却有许多寺庵圮毁。

二是抗日战争前后。

民国以前,山上仅有寺庙,没有居民村落,长期不设行政机构,也无明确的景区范围。

民国二十一年 (1932),由国民党元老许世英发起,邀集皖籍同仁张治中、徐静仁,安徽省主席刘镇华等筹备成立黄山建设委员会。

民国二十三年(1934)一月九日,黄山建设委员会在南京成立,有委员72人,常务委员20人,许世英任主任,徐静仁、张治中任副主任。

同年六月,设黄山办事处。

民国二十四年(1935),许世英、刘镇华等奉命与太、歙两县府实地勘测,划定风景区范围:南起歙县汤口镇,北至太平县甘棠镇,东起谭家桥,西至力溪坦,绘成黄山风景区管辖图,报安徽省政府和内政部行政院核准备案。

风景区筹划建设伊始,即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顿。

民国二十八年 (1939),中央赈济委员会在黄山设难民救济所,后改为工赈办事处,以工代赈,建设黄山,整修部分登山道路,新建了居士林、大五间、温泉楼、正道居、散花精舍,以及东西紫云楼、翠明轩等公馆别墅。

民国三十二年(1943)四月,正式成立黄山管理局。

民国三十六年(1947),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再次行文上报内政部行政院,进一步明确黄山辖区范围。

至1949年,全山建筑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

三是解放以后。

1949年4月17日黄山解放,7月成立黄山管理处,为科级建制。

1954年春,管理处升级为县(处)级后,华东军政委员会及中共安徽省委发起建设黄山,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曾山、中共华东局组织部长舒同、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省委书记牛树才、省长黄岩等登山规划。

整修登山盘道,开通逍遥亭至温泉的公路,修建观瀑楼、温泉楼、黄山宾馆大楼、疗养院大楼等。

1958年,建成办公大楼、大礼堂、温泉游泳池、新温泉楼、黄山大门等。

1963年1月,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再次划定风景区山界:东起苦竹溪黄山胜景坊,南至汤口公路桥,西至力溪坦军田村,北至辅村。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管理混乱,基建基本停工。

到1976年止,黄山建筑总面积为两万多平方米。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黄山的开发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对发展黄山旅游事业作重要指示后,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在黄山召开会议,万里、顾卓新、赵守一等出席会议,专题研究发展黄山旅游事业,决定成立黄山管理局和黄山规划领导组,景区正式对外开放。

几年来,修通温泉至慈光阁、温泉至云谷寺的公路,开辟丹霞峰等风景点和天都新道,新建桃源宾馆、揽胜桥和服务配套设施。

到1983年底,全山建筑总面积已达7万多平方米,初步形成温泉、玉屏、云谷、北海和汤泉接待区,以及逍遥亭职工生活区。

根据国家批准的黄山风景区总体规划,1984年开始兴建云谷宾馆和登山索道。

黄山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旅游事业飞速发展,中外游客逐年增加。

1983年接待外宾、华侨、港澳台胞近5万人,国内游客81万人。

该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安徽省黄山市,包括黄山风景区、原太平县全境和歙县的黄山公社、石台县的广阳公社,全市人口 144,000人。

黄山市的设立,有利于统一管理黄山风景区和保护各种自然资源。

在经济改革中,中共安徽省委决定,把建设发展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作为振兴中华、建设安徽的四大战略措施之一。

黄山,祖国锦绣河山中的一颗璀灿明珠,是国务院审定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之一。

1985年,在国内外评选我国十大名胜风景区活动中,黄山是当选的唯一山岳风景区,这是当代人们心目中锦绣河山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它热情地期待着中外游客到此领略大自然的美,来探索大自然的神奇和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