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导入方法都有哪些越多越好 语文课的导入方法有哪些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

一堂语文课也是如此。

课导入得好坏,直接影响课的质量,课导的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果课导得不好,学生就会缺乏对学习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创设一定情境。

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上好一堂课,有时也需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有时在导入时创设好情境,为学生学习整篇课文起着重要作用。

如在教学《老师,您好!》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这样导入,“自从跨进学校大门,老师就成为我们最好的朋友,他们教我们读书写字,教

我们唱歌跳舞,把我们引入科学的殿堂,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陪伴我们度过美好的学习生活。”

“9月10号,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是我们所有敬爱的老师的自己的节日——教师节。

让我们一起对所有的老师说一声:‘老师,您好!’”

“《老师,您好!》这首诗歌就把我们要对老师说的话说出来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认识一下作者眼中的老师,体会一下作者对老师的感情。

”学生们听到这样的导入,不用老师多讲,他们就已经对教师充满了敬意,就会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来颂读这首诗。

二、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创设一定的情境,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出示徐悲鸿“奔马”图几幅,把放大的课本插图也一起出示,鼓励学生欣赏讨论。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徐悲鸿的奔马为什么画得这么传神,徐悲鸿绘画技艺为什么会如此精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它会告诉我们其中的原因。

”然后教师半数课题:徐悲鸿励志学画,让学生齐读课题。

这样导入揭题就让学生对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徐悲鸿这位画家充满了敬佩之情。

三、谈话导入,扣题引发

利用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对学生获得新知识起着重要作用。

如在教学《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谈话导入:“我国有许多别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霄节等。

中秋节时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早在唐朝初年就成了固定的节日。

中秋节月亮圆圆的,象征团圆,这一天人们家家欢欢喜喜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因此中秋节叫团圆节。

中秋节又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富有诗情画意、最富有人情味的节日,历史上流传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但愿人长久》(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著名的中秋词的协作经过。

题目《但愿人长久》取自苏轼这首词的下阙最后一句。

”根据这样的导入,教师可以这样“扣题引发”,“看到这个题目,大家会产生哪些想法?”“但愿”是什么意思,“人长久”是什么意思,又为什么要“但愿人长久”呢?为解决这些问题,请大家打开课本,自读课文,让学生慢慢进入文章内容。

四、回忆影片,揭示课题

在教学《虎门销烟》这篇课文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看过电影《鸦片战争》吗?能不能说说这部影片的概况呢?(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教师继续导入“《鸦片战争》讲的是1840-1842年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战争的起因是:从18世纪末起英国就对中国大量输出鸦片,1838年达4万余箱。

鸦片泛滥,使中国大量白银外流,银价飞涨。

财政困难。

1838年清朝政府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275万公斤,同时多次打退英军挑衅。

在这种情况下,1840年6月在英军在美法的支持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鸦片战争”,电影《鸦片战争》就是讲的这段故事。”

“这篇课文记叙了中国这段屈辱的历史时期,民族英雄林则徐带领中国人民禁止鸦片的历史事实,课文中处处体现了禁止鸦片,销毁鸦片的坚强决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虎门销烟》这篇文章,体会当时人们的欢快心情和爱国情怀。

(板书课题:虎门销烟)。

”教师如此导入,学生的爱国情绪就感染了。

对课文的学习也就更加有兴趣了,对课文内容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五、揭题导入,引发疑问

如在教学《九寨沟》这篇课文时,教师科研这样导入“在20世纪70年代,一群伐木工人在一片莽莽丛林中发现了一处地方,这处地方景色非常奇妙,很快,这个地方就成了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1982年,这里成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这里又被列为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这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了《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1997年,这里又被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惟一同时获得这两项殊荣的景区。

这个地方是哪里呢?它就是九寨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在导入之后,教师可引发学生疑问:“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质疑:九寨沟在哪里?为什么叫九寨沟?它是怎样一条沟?接下来学生就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课文。

六、谈话导入,启发思考

如在教学《开天辟地》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教师可以这样谈话导入“同学们当我们眼望蔚蓝的天空和广阔的天地时,心中一定曾经想过:这天地是从哪儿来的?其实,这个问题,古代的人也曾经想过。

他们想出了种种答案。

我们今天所写的一篇课文,就从一个方面回答了这歌问题。

它的题目是《开天辟地》(板书课题)“辟”是“开辟”的意思。

”“开天辟地”有三个意思:一是说天地本来是混沌一片,自从盘古用斧和凿分开天地之后,才有了世界。

才有了人类,才有了人类历史。

二是以前“前所未有,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三是用来比喻“开创空前宏伟的事业。”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请你们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

“看到《开天辟地》,同学们会提出什么问题呢?”教师这样导入新课,会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

七、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学好每篇课文,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桂花雨》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现在正值金秋十月,校园里的桂花树满树生香,随风飘逸,弥漫四方,整个校园都沉浸在香甜的气氛里,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享受。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所以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诗词歌颂它。

我相信大家已经收集了不少有关桂花的诗句,我们现在来对一对诗如何?”这样导入以后,教师可这样揭示课题,“大家找到的关于桂花的诗还真不少,可见我们和这些文人墨客一样都很喜欢桂花。

今要学习的课文也与桂花有关。

(板书并读题:桂花雨)”

又如:在教学《雾凇》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这样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吗?我国有著名的四大自然景观,它们是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还有就是吉林雾凇(板书课题:雾凇)。

前面三大奇观都在我国的南方,而吉林雾凇则在我国东北的吉林。

看到这歌题目,大家脑子里会产生哪些问题,会有哪些想法?”导入之后,就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初读感知课文。

八、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如在教学《元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这样导入“大家看到课题《元日》(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脑子里会产生哪些想法呢?可能有同学问:‘元日’是什么意思?‘元日’就是元旦吗?有谁知道的?”

“大家预习过课文,大体上知道了课文是描写新春佳节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的。

“元日”并非现在一般所说的“元旦”,而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

现在“元旦”、“新年”一般指公历的一年之首,就是公历1月1日。

而“元日”是农历岁首正月初一,即一般所说的“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热闹、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正如西方圣诞节一样。

大家回想一下,我国的春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放爆竹、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拜大年等,都是春节富有特色的风俗,这种风俗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习俗。

“那么,宋代的春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学了王安石《元日》以后,我们就能得到答案了。”

总之,导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需要教师不断地总结研究,才能使课导得更好,使学生更愉快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