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发展为己任的名人事例帮帮忙]名人事例

孙中山:

回望百年前,在列强的鲸吞蚕食瓜分豆剖中,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陷入了苦难的深渊。

无数冷酷的事实把一个异常尖锐的问题摆在中国人面前:中国是不是要灭亡了?它像可怕的噩梦那样,沉重地压在每个爱国者的心头。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山华岳低”,便是这种屈辱和愤懑的真实写照。

面对亡国灭种的“时代问题”,孙中山第一个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喊出了中华民族埋藏已久的心声。

一个口号就是一面旗帜。

在这面旗帜的召唤下,一代又一代中华优秀儿女奔走呼号、殊死抗争,才有了清末志士仁人的放眼向洋,才有了辛亥革命的惊雷炸响,才有了帝制的结束、民国的诞生,才有了新主义新政党的崛起„„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先辈未竟的理想事业,高擎真理的火炬,在荆棘丛生的密林中走出了一条直奔光明的大道,使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如今,在中国这块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孙中山先生和他所代表的那一代人的理想,日渐化为辉煌的现实,中华民族日益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保守走向改革,从贫穷走向富强,书写了历史崭新的篇章。

然而,那一代人从心底里喊出的“振兴中华”的铿锵之声,那一代人苦苦思索和探索的历史轨迹,那一代人的理想信仰和精神追求,却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仍然那么强烈地扣人心弦、催人奋进。

一个民族是需要有一种精神来支撑的。

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们对民主共和的信仰和追求,凝聚成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

用鲜血和生命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甘为“四万万同胞受死”,以求“专制永不见于中国”,这种爱国情怀和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经久不衰的永恒魅力,是我们血液里的铁和钙,是我们的精神脊梁和力量之源。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凡是有凝聚力、向心力、进取心的民族,都对自己艰苦卓绝的奋斗传统有一种光荣感和敬畏心,都会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加以褒扬和传承。

一个国家是需要在变革中展示作为的。

孙中山先生总结19世纪百年历史并思考人类文明走向时,提出“百年锐于千载”的论断。

他们所开创的历史伟业,犹如在荒芜原野上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虽然这条路不免坎坷崎岖,但它是通往中华民族的复兴之门。

大国自有大定见。

作为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大国,中国不会跟着别人亦步亦趋,不会照搬其他模式。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振兴中华崇高理想的最生动实践,是对革命先驱的最好告慰。

今天我们所走的是一条前所未有的变革之路、创新之路、特色之路。

当年,孙中山先生如是寄语:“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

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

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只要我们志存高远,奋发努力,为了远大目标而心无旁骛,淡定执着,我们也会如先辈那样,在回应时代问题中不断创造新的业绩,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蔡元培:

蔡元培面对乌烟瘴气的北大,以担当之精神引进德国的办学理念,在北大提倡学术民主、思想自由。

蔡元培用单纯的理想、坚贞的信念驱散了密布的乌云,赋予了北大一个兼容并包的全新灵魂。

崔永元面对电视界的商业化、庸俗化,孑然一身、矢志不渝,以一己之力对抗浅薄和浮躁,呼唤道德与良知,尽管饱受抑郁、失眠的折磨,他却以担当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坚守的良知,为世界带来一丝曙光。

蔡元培和崔永元,他们心怀天下之兴衰,不计一己之得失,终会因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而被历史铭记

顾炎武: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于乱世中呼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彰显匹夫爱国之志;匠人吴良镛用生命书写“匠人营国”的心志;科学巨匠钱伟长深情展望“祖国的需要就是我得我的专业”……悠悠五千年浩浩荡荡的中华文明,它们前赴后继、始终不渝。

而今迈开我们的脚步,让梦想融入这历史的长队中,踏上这义不容辞而又光辉荣耀的征途。

够了吗,不够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