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坐怀不乱这些成语均出自泰安:高山流水出自

高山流水、坐怀不乱……这些成语均出自泰安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往往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翻开泰安的历史画卷,高山流水、坐怀不乱……一个个成语典故带着浓厚的历史氛围扑面而来。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是中国古琴曲中的一首名作,这首千古名曲乃是在泰山之上创作而成。

根据《列子》一书记载:伯牙曾漫游于泰山北麓,突然遭逢暴雨只好暂避―山崖之下。

伯牙凝望着满空滂沱的雨脚,心中不觉涌起―阵莫名的悲绪。

这悲触,渐渐凝成一段苍凉绝妙的乐符,回旋于他心间。

于是伯牙取出瑶琴,手挥五弦,琴音泠泠中,似含有泰山万顷急雨、千涧溅玉的韵致;忽而调转高亢,又似山崩地坼,具有惊心动魄的气势。

后来伯牙向挚友钟子期演奏这首得自泰山的新曲,子期都能准确诠说出曲中蕴藏的意向,使伯牙叹服不已。

高山流水有知音遂成为音乐史上千载传颂的佳话。

后人根据这一名曲掌故,在经石峪附近修建了这座“高山流水亭”。

“弹琴人去知何日,尚有高山流水声”——一代乐师伯牙虽已抱琴远去,但他留下的高山流水之曲中神韵,却永久回荡于东岳苍茫云谷之间。

竹溪六逸

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二十八年(740),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父、裴政、韩准、张叔明、陶沔等五人隐居于徂徕山之竹溪,世人称“竹溪六逸”。

他们在此纵酒酣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诗思骀荡,后来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中曾有“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之句,便是对这段隐居生活的深情回忆。

六逸同隐的竹溪,位于徂徕山西南麓的乳山脚下,金代明昌年间泰安人安升卿在徂徕题刻中有“访竹溪六逸于乳山”之语。

这里峰峦突起,一川萦回,林木棉蒙,凤尾森森。

山前有一竹岩,石纹如深雕竹叶片片。

攀上竹岩,可见到安升卿所书“竹溪佳境”四个大字,自此沿溪而行,但见溪水淙淙,逶迤西注,芳草葳蕤,杂树生花。

这里便是六逸堂故址所在。

“迄今人去已千载,流风余韵犹宛然”。

而今的竹溪,虽已无复唐代碧玉千竿的胜境,但清流依旧,山月无恙,犹使人时时追怀太白诗仙的遗韵。

世人仰慕他们,尽管总是觉得有些狂妄而不可狎近。

他们有着隐士与逸民的心理特征,性之所至,高风绝尘。

他们寄情于山水林泉,桀骜不驯,放旷不羁,柴门蓬户,兰蕙参差,妙辩玄宗,尤精庄老,那是一种悠然自在的文化态度,更是一种理想而浪漫的生存方式。

坐怀不乱

关于“坐怀不乱”的典故最早出现在《荀子·大略》中:“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

”这个故事自汉代以来已经广为传颂,可谓家喻户晓。

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崇尚礼义,行为高洁。

相传他一次夜宿郭门,遇到一个无家可归的少女。

柳下惠见她寅夜独行,便留她住了下来。

夜深露寒,柳下惠见少女罗衣单薄,恐其冻坏,便将她拦至怀中,用自己的外衣裹住少女,以避风寒,直至天亮。

虽两人竟夜相处,但柳下惠却未产生丝毫邪念。

后人遂用“坐怀不乱”,以喻男子之生活作风端正,两性关系正派。

东平之树

南朝作家刘峻文章中曾有“冀东平之树,望咸阳而西靡”的名句。

“东平之树”是一个出自东平的著名典故。

《汉书注》中记载:汉宗室刘宇封于东平,思归京师郁郁而卒。

卒后葬于东平瓠山,传说墓上所生松柏皆西倾,遥指故乡的方向。

清代诗人王士祯有《东平思王墓》诗曰:“东平几驿是咸阳,松柏依然指故乡。

帝子不须还怅望,汉家陵阙久凄凉。

”从此,“东平之树”一次就有了思念故乡、至死不渝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