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读后感:四书五经读书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流传下来许多经典名著,其中的《四书五经》作为中国最大思想流派——儒家最重要的典籍,其对人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完全可以与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等相媲美。

《四书五经》浓缩了古代先人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传承着古圣先贤对道德修养,伦理教化的价值规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可以帮助人树立崇高的理想;“明德知耻,尚礼守信”可以规范人的道德操守;“格物致知”可以教导人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方式;“学不可以已”更与现代“终生学习”的理念不谋而合。

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实际上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构建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养。

我们走进经典,及取其精华,弃其不合时代的陈腐,可以获得不断进取的无穷力量。

初知《四书五经》时,印象是封建科举制度用以毒害禁锢文人思想的工具。

走近它,是源于在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现代社会,心灵需要一处闲静的去处。

不读书,可能我对“文质彬彬”的理解仅限于人很文雅有礼貌。

通过读《论语》方知“文质彬彬”一词出于《论语.雍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翻译过来是孔子说:“质朴超过了文采,就显得粗鄙;文采超过了质朴,就显得虚浮,只有文采与质朴和谐地的融合在一起,这才成为君子。

”这不是现代人倡导的内外兼修吗?做人、做事、做学问,皆具异曲同工之妙,这其“度”的把握存乎一心之间。

再如中国人常谈中庸之道,谈着谈着便无人深究,仿佛中庸之道便是和事佬,便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便是不求上进,保得平安的境况,这其中颇有代表性的是“明哲保身”,其实《中庸》关于这段原文是这样的:“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叛;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其此之谓与!”翻译过来,是说:因此,身居上位时,不要骄慢,身居下位时,不要背叛。

国家实行正道时,力求主张能够被采纳;国家没有正道时,沉默无言力求保全自己。

《诗经》上说:“既明白道理又洞察是非,这样便能保全自己。

”说的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里哪有一味保全自己的意思呢?无非审时度势,该积极作为时候还是应有积极进取精神,为何人们常常取其消极一面,而弃进取一面呢?

再谈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措也;有弗辨。

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借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则明,虽柔必强。

”则拍案而起,折服不已。

说得多好呀!要广泛的学习各种知识,详尽细密地探究事物的原理,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要谨慎思考,辨清是非,当获得了真理之后,就要坚决地去实践它。

有的东西不学习也就罢了,学了,就一定要能掌握它,如果还不能掌握,那就不要停止学习;有的东西不问也就罢了,问就得问一个清楚,如果还没有弄清楚,那就不要罢休;有的问题不思考也就罢了,要思考就要有切身体会,如果不能获得什么体会,那就不要停止思考;有的事情不辨别也就罢了,要辨别就一定要是非辨清,如果不能辨清,那就不要停止辨别;有的措施不实践也就罢了,要实践就一定要做到彻底,如果不彻底。

那就不要停止实践。

别人一遍能做好的,我做它一百遍也一定能做好;别人十遍能做好的,我做他一千遍也一定能做好。

一个人如果能够按照这个道理去做,那么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一定能变得聪明;即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得刚强。

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这明晰可行的指导,哪里有安于现状,明哲保身的陈腐?

刘向之语:“书尤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我想应侧重于“善读”二字吧。

读经典内外兼修以为然成风,面对这样的的大好局面,也有现实的挑战。

作为一名法院干警,我们更应有一份进取精神与思考,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夯实业务基础,提升个人修养,实事求是,严谨治学,不断开拓视野,不断汲取精神食粮,不断在实践中探索,这样才能融入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做一名合格的“文质彬彬”内外兼修的法院干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