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的优雅_如何解读法国电影《刺猬的优雅》

孤独而优雅,克制而情深。

这个世界,像是被大多数人用词语安全而细致地划分出了很多类。

出于本能,出于被理解,被懂得的渴望,我们总是寻找着和我们带着同一标签的彼此。

但社会固化的标准,给一部分人带来了安全感的同时,同样,也给另一部分人也带来了孤独。

当十多岁的天才少女早慧地参悟生死,并用自己的价值观恣睢地抵抗这个让她觉得荒唐的社会时,父母会觉得她需要看医生。

当臃肿粗糙的看门人举止优雅,语出惊人,甚是拥有大智之感时,来往受过高等教育的优雅夫人却从未认真与她有过对视。

这个社会匆忙,刻板。

对她们来说,更是陌生与坚硬。

敏锐的感知力下,是刺骨的无奈。

于是,一个想到死,一个想要躲。

那么,可怕的孤独到底为何?是生而为人,孑然一身的常态?还是想要诉说时,却鸡同鸭讲的无奈。

突然想起一个故事。

在偌大的深海里,有一只叫Alice的鲸鱼,没有任何同类能够听到她的声音。

没有家庭,没有朋友,甚至不属于任何部落,不得已的安静与隐匿。

因为它的频率有52赫兹,而正常鲸鱼的频率只有15~25赫兹。

它的频率一直是错的。

不被理解,无从分享,无人同和,是谓孤独。

高山流水的知音难觅,曲高和寡的悲凉之后,我们总是不禁长出尖锐的刺,抵御严寒,抵制荒谬,抵御规则,抵制侵蚀。

但人是终究是群居动物,认同感,爱,理解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

于是,当小津先生出现后,勒妮的刺开始变得柔软,她收起了武装出的尖刻与粗糙,眉眼间开始变得明朗而有力。

惺惺相惜的气息里,两个人愈来愈近,。

而勒妮与帕洛玛,帕洛玛与小津,都在这次微震中,以着相同的频率连接到了彼此。

心照不宣的话语,默契十足的厚重安全感,皆因懂得。

勒妮放弃了克制,在拒绝小津先生的矛盾中,抱着帕洛玛嚎啕大哭。

帕洛玛也不再漠然,拍摄勒妮时,她的脸上有了少女该有的笑容。

不是刺猬,只是没人能听到自己最柔软的频率。

结尾处,勒妮死于突如其来的车祸。

意料之中,但鼻尖还是不禁一酸。

一瞬间,三个主人公的命运好像从一个制高点极速坠落,一切欣喜,一切温度,都在这一刻砰然蒸发。

这悲情美学,实在写实得残忍。

我们所处的现实社会,便利而简易。

大多数的我们,都急迫地为自己贴上标签,快速地寻找可以聊以自慰的另一个人。

我们聊品味,聊理想,聊爱好。

在速食的精神中选取相同的认知,将审美与情趣架空到一个高点,获取安全感,消除孤独,寻找“共感”。

无痛无痒,也难以鲜活。

标准实则是最荒唐的字眼,最柔软的东西往往隐匿愈深,需要精力去了解,同样,也需要时间。

不用急于寻求认同,不紧不慢,敏锐而自持,知音是自然而然下的产物。

愿我们都能通过自由,找到值得让我们变得柔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