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小波最中肯的评价 关于王小波的评价

香港文艺评论家梁文道在其作品《我读》中有一篇关于王小波的评价:

公众视野里有两个姓王的作家很红,一个王朔,一个王小波。

王朔还活着,而且到处上节目,接受媒体采访,闹出过很多风波,大家关注他很自然。

但是王小波死了十年,虽死犹生,依旧有很多人在怀念他。

王小波是一个自由的人,是一个在身体和灵魂上都自由的人,他讨论一切矛盾律。

经常做出一些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的事。

但无疑他是一个伟大的人,王小波是1949后中国大陆最有影响的一位思想者、文学家。

而且认为,将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其必要占据一非常重要之位置。

王小波的作品里充满自由、诚实与爱。

同时,他也是一个矛盾的人,他有横冲直撞,有百转柔情。

他的爱情可能衣衫褴褛,但一定有双闪亮的眼睛。

王小波的长处是善于在作品中构建矛盾,时空跳跃,人物分离等等。

黄金时代里是“搞破鞋”“爱情”的矛盾。

最后北京的相逢是“领导的脸红的象我的小弟弟”的补白,突出的是那张“破旧的结婚证”,反扣的是美好年华、人性被残酷社会摧残、分割数十年彼此面对苍白容颜时生命的无奈。

因此,这个“见面”相对于整个作品,相对于作者的真实用意,一点也不多余。

扩展资料:

王小波(1952-1997),中国当代学者、作家。

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

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

他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

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0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

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

在美留学期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

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1992年9月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

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

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年仅45岁。

参考资料:王小波-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