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为啥没封侯_刘基为什么只被封了一个伯

刘基目录[隐藏]

一、历史人物(明朝)

刘基故居

刘基作品《百战奇略》编写说明

二、画家(1964-)

三、大连西岗区文化馆干部(画家)

[编辑本段]一、历史人物(明朝)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

明初军事谋略家,汉族,字伯温,谥号文成,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出生于江浙行省处州路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今南田山武阳村于1948年划归温州文成县)。

祖籍江西宜丰天宝祖父刘顺七,父亲刘之奇世居天宝。

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

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

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1、早年生活

刘基,字伯温,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六月十五(1311年7月1日)。

自幼性情奇迈,神智过人。

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

据说阅读速度极快,可以“七行俱下”。

泰定元年,刘基遵照父亲的决定,离开了家乡,来到处州府城括城,进人郡庠接受正式的学校教育,研读《春秋经》。

(1324年)泰定四年(1327年),当时著名的理学家郑复初到距离青田县七十里的石门洞讲学,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

”后来,郑复初的预言,在刘基二十一岁时初步应验了。

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刘基到京城大都参加会试,高中明经科进士。

2、仕途

至元二年(1336年),刘基担任江西瑞州府高安县的县丞。

在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对于发奸摘伏,更是不避强权。

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地方豪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辞官后,刘基返回青田,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

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任期约一年。

至正六年(1343年),刘基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在距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下,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

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来维持生活,偶尔和月忽难、陶凯等好友时相往还。

至正八年(1348年),刘基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

他来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即刘琏。

在杭州的四年当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之之士时相往来,也和刘显仁、郑士亭、熊文彦、月忽难等文士诗文相和。

至正十二年(1352年)七月,徐寿辉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刘基便带着家人回到故乡。

回到故乡不久,朝廷来了一封公文。

朝廷起用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政府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特别以方国珍为对象。

3、辅佐朱元璋

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任谋臣,展现一个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

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

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

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

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

洪武三年(1370年),为嘉勉刘基的功荣,授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

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又授命为他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并封为诚意伯。

每年俸禄只有二百四十石

4、晚年生活

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虽然不良于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员一样,参加元旦的早朝,随后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岁早朝》,这虽属于歌功颁德的应酬文字,但诗中仍可以看见刘基的心情。

正月中旬,宋濂的门人刘刚来到刘基的住处,商请刘伯温将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择取精华部分编辑成书,以便诵读,也请刘基为新书写一篇序文。

他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

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

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

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

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几天之后,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

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

”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

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

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

”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

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

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

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5、著作

刘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在政治、军事、天文、地理、文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著作有:

*《郁离子》

*《覆瓿集》

*《写情集》

*《犁眉公集》

*《春秋明经》

以上均收录于《诚意伯文集》

《卖柑者言》

*《百战奇略》

*《时务十八策》

*《火龙神器阵法》这些是后人托名附会的

此外,民间亦有多部与刘伯温有关的小说。

当中,有说他经常微服出巡,体察民情。

亦有说他很会占卜,常装扮成道士,并著有《烧饼歌》,向朱元璋暗示大明日后所发生的事,甚至明亡之后数百年的事。

不过,由于刘伯温早在洪武八年就已离世,使这些故事和预言的真确性存疑。

其中的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

“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一生中最鼎盛之际,此前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后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

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郁离子》不仅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

在写作《郁离子》的过程中,刘伯温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对社会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张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统。

6、家庭

刘基的祖上可以追溯至七世祖刘延庆,再之前的难以稽考,只知刘氏一族是聚居于丰沛一带。

*刘延庆,曾任北宋宣都统少保,累官至镇海军节度使。

靖康之难发生,在于领残部逃离时,死于敌人箭下。

*刘光世,字平叔,刘延庆次子,官至太师杨国公。

*刘尧仁,是一位甘于淡泊、品德清高的读书人,不愿作官,隐居不出,甚至把住家由临安迁至竹洲,远离尘嚣,课子自误,躬自食。

*刘集,受父亲影向,没有出任官职,将刘家迁至青田的武阳,于是刘氏以青田人自称。

以实践仁义自我要求,敦勉子孙遵行祖先与先圣先贤所训神的仁义之道。

*刘濠,曾义救反元义士林融及多位义民,而让自家烧毁,之后人们甚至预言,这样的义行,将会为后代子孙带来福泽。

*刘庭魂,字尚德,十分博学,曾涉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等学问,曾任元朝太学上舍的官职。

*刘炝,字如晦,是一位饱学之士,官职是遂昌教谕。

子女

*刘琏,刘基长子,生于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洪武十年(1377年),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刘璟,刘基次子,生于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

[编辑本段]刘基故居

故居为五开间。

1311年6月15日,刘基生于此;1375年4月16日死于此。

现存有刘基48岁弃官归隐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

《明史•刘基传》载:“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奕棋,口不言功。

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

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

”由此可见刘基当时住房的简陋,品格的高尚。

刘基的历史功绩在于能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帮助朱元璋勇敢地担负起统一中国这一伟大任务。

他主要干了如下六件大事:

(1)国主朱元璋废小明王而自立。

朱元璋是郭子兴的部将,子兴死后,小明王韩林儿封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朱元璋借用龙凤年号,名义上受小明王节制。

在攻克南京,据淮河江左地区,下浙江后,朱元璋被手下奉为吴国公,置江南行中书省,仍奉韩林儿。

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独基不拜。

曰:“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

所谓天命,就是要朱元璋有雄心壮志、大展宏图、担负起打天下建立新王朝的使命。

(2)朱元璋制订“征讨大计”。

朱元璋起于淮右,渡江后,势力发展较快,但仍只局限于浙江一带,且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均为劲敌,稍有不慎,就有败亡之危。

当时许多人认为张士诚据有苏湖富饶地区,宜先攻取。

但刘基认为“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协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

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

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

”朱元璋采用了这战略决策,遂成帝业。

(3)在重大战役中,或运筹帷幄,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

刘基因谙韬略,通天文地理,故往往“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

如公元1360年,陈友谅率精兵三十万,战舰五千只,攻下太平,进驻采石矶,直逼金陵,势甚器张。

当时朱元璋驻金附守兵仅十万余。

由于双方力量对悬殊大,朱元璋军中文武大臣乱成一团: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放弃应天,保存实力再作计较;有的主张出击,一决雌雄……独刘基一人张目不言,朱元璋就把他请到自己的卧室,征求意见。

刘基说:刘张投降和逃跑者,应杀头治罪,因他们不看大好形势,散布失败情绪。

事实上,陈友谅自以为兵强势众,又打了几次胜仗,更是志得意满,目空一切。

我们就利用他的骄傲情绪,设下埋伏,使计诱其深入,一鼓可破。

朱元璋听了刘基这番独见后,乃定征伐之计。

刘基勇气奋发,计划立就:首先遣人诈降,使康茂才诱陈友谅夜来劫城,并约定陈友谅至江东木桥边呼“老康”为联络信号。

陈友谅不知是计,结果点精兵三十万,行至江东桥边,并无木桥,是座铁桥,使人呼“老康”,又无人答应。

正在疑惑间,又突遇暴雨,四下伏兵齐出击,陈友谅鼠窜狼奔,败退至江边。

谁知原有渡江用的战舰,刘基以计尽将拘掠,仅留破般三百只于江边。

陈友谅败军争先逃渡,行至江中,又突闻火炮声,破船连人沉没一半多。

结果全歼陈友谅主力军,挫败陈的锐气,乘胜收复太平,攻下安庆、信州、衮州。

陈友谅只得带领剩余的伤卒败将仓惶地逃回汉阳。

三年后<公元1363年7月,陈友谅重整旗鼓,号称百万,再度与朱元璋在鄱阳湖中作生死存亡的大决战。

在这胜负的关键时刻,刘基始终和朱元璋在一条船上参与军机,运筹帷幄。

一次,他忽然发现水鸟惊飞,刘基预知这是陈友谅的船队集中力量向朱元璋的指挥船开火,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立即拉起朱元璋转到另一条船上,当他们还未坐定,原来那条船已被陈友谅火炮打得粉碎。

当时陈看到朱元璋的指挥船已被打沉,大喜过望。

不料朱元璋仍在指挥战斗,士兵越战越勇,最后大败陈友谅,陈也在这次水战中败死。

这次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历史上称为鄱阳湖之战。

(4)洪武开国之前,1366年受命卜地拓建南京城;1367年授太史令,上戍申大统历,并与李善长、杨宪、傅献、陶安等一起定律令。

平定张士诚后,有张昶者使人上书称颂功德,劝朱元璋及时行乐,刘基当即指出:“是欲为赵高也。

”及时提醒朱元璋“居安思危”。

(5)洪武开国以后,刘基奏立《军卫法》,提出“宽以待民与严惩贪吏”的主张,肃纲纪,整吏治,严惩贪枉。

如中书省都事李彬坐贪纵罪,虽丞相李善长出面替其谊子说情,刘基仍将李彬奏斩。

刘基还谏止营建东都,提醒朱元璋不要轻敌。

奏曰:“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也;王保保<扩郭铁机未可轻也。”

(6)61岁告老还乡,劝朱元璋“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大。

”临终前遗嘱次子仲璟,待胡惟庸败后上奏朱元璋:“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联络。”

以上六件大事,前三件可谓帮助朱元璋打天下,后三件可谓帮助朱元璋巩固天下。

说明刘基是位卓越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

他既是开国功臣,也是治国良臣

[编辑本段]刘基作品《百战奇略》编写说明

《白话百战奇略》由提示、译文、原文、注释、附录五部分组成,现依次逐项说明如下:

(一)、“提示”: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扼要概括每篇“论述”的中心内容和精神实质,指出其所论与古典兵学理论的渊源关系以及其可取性或局限性。

二是着重剖析每篇“史例”在作战指导上的得失与作战成败的关系,以及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

由于该书所引史例多数比较简略,故笔者一般都以史例原著进行分析,而分析中的引文,凡与《百战奇略》相同的,不再注明出处,不同或为其所无者,均括注出处。

(二)、“译文”:在忠实于原意的前提下,力求做到准确无误、通俗畅达、生动可读,符合军事用语。

如因原文成分残缺或过于简略而影响文义连贯处,所补之译文部分,一般都加圆括号“()”。

(三)、“原文”:以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马思进《武经总要·百战奇法》刻本为底本(简称“马本”),以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唐富春《武经总要·百战奇法》刻本(简称“唐本”)和王鸣鹤《登坛必究·百战》刻本(简称“王本”,但该刻本仅存录《百战奇法》前集之五十战)、崇祯九年(1636年)所刻《韬略世法》丛书收录的《百战奇法》之汪淇参订本(简称“汪本”)为参校本,对照有关正史原著进行校勘的,凡是重要校正处,均在本书“注释”中加以说明,不另出校记。

原文校勘中需要强调说明的问题有二:

其一、该书所引古代兵法(即“法曰”内容),凡与原著不同且影响原意的,均据原著校改,并在“注释”中说明校改理由;引文字词虽与原著不同,但不影响原意的,一般只注明原文,不作文字改动;凡引文脱漏成分,则补足后加方括号“〔〕”。

其二、该书所引的史例,凡引文与史籍相悖者,均据原著予以订正;引文字词虽与原著不同,但并未改变原意的,一般不再更改;引文凡有重要脱漏,不补则影响文义连贯完整或者减煞该书军事特色的,则据史书原著予以增补,所补成分加方括号“〔〕”。

(四)、“注释”:力求准确、简明,一般不作字源、词源考证。

注释的主要内容是:生僻字词释义,重要专用术语,兵法引文及史例出处,历史人物及地名,重要校勘注文和足以证明其成书时代的避讳文字。

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史例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一般都加注释,但同一人物在不同篇目中多次出现时,只注释首次;战例中所涉及的历史地名,一般都注明今地名,但同一朝代的同一地名,虽在不同篇目史例中多次出现,只注释首次,不同朝代的同一地名,则分别注释。

(五)、“附录”:为便于读者了解该书的成书时代及作者等问题,本书末附录拙文二篇:1、《百战奇略》不是明代刘基的著作;2、《〈百战奇略〉辨伪》质疑。

[编辑本段]二、画家(1964-)

(1964-现在)1984年至1985年空军文艺教导队从事美术工作,1986年至1989年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1999年至2001年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科毕业,

主要成就:

*1999年油画《家园》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2002年油画《牦牛系列之一》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六次新人新作展”*2002年油画《三月的高原》参加“第十届全军美展”

[编辑本段]三、大连西岗区文化馆干部(画家)

1956年生于大连。

1984年至1986年在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学习,1997年毕业于辽宁教育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辽宁美术家协会会员。

现任职于大连西岗区文化馆。

油画作品《喇嘛》入选八届全国美展,《晚风》、《街道》等多幅作品入选省美展,多幅作品发表于各级报刊。

,参加过第八届全国美展,出版有:刘基画集(一)刘基画集(二)2002-2006《臧东明珠昌都》、《西藏安静的地方》等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