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的三思是哪三思_都说三思而后行请问是哪三思

三思而后行,三思并不是考虑哪三个方面,而是指考虑三次。

“三思而后行”的古训出于《论语》,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教我们要养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习惯。

《论语》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见《论语·公冶长第五》。

)这段话的意思是:季文子要三次考虑以后,才去做某一件事。

孔子听到这事,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译文出自人民文学出版社《论语通译》)。

孔子教学是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此处对于“三思而后行”的否定,是孔子教学过程的一处特例,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纵观孔子思想,持守中道才是其一贯主张。

孔子当然主张谨言慎行,忠信笃敬,也反对临事不断,不能勇敢果决。

为了取得行动的良好效果,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是必须的,“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释义:做任何事情,事先谋虑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要失败。

)”。

他还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释义:没有长远的打算,那么近期的事情就会多有忧虑)”。

不论任何事,如果没有必要的准备往往会难以成功。

但是,也必须同时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

扩展资料:

《论语》中“三思而后行”并非出自孔子之口,而是季文子的行事原则。

季文子,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左传》记载,季文子之为人,于祸福利害,计较过细。

孔子对季文子的做法进行了批评,认为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宋代学者程颐就此解释说:“三则私意起而反惑矣,故夫子讥之。

(释义:思考到第三次,他的私意就起来了,有时候想得太多,越想越复杂,这就自己都把自己迷惑,所以夫子算是讥讽他,不用三思而后行)”。

现代学者钱穆在《论语新解》一书中注解此句时指出:“事有贵于刚决,多思转多私,无足称。

(释义:做事贵于果断坚决,想得太多了就变成为自己打算了)”这些注释赞同孔子的观点,对季文子的行事原则提出了批评,认为考虑过多就会生出私心杂念来,办事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不值得称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