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言 求150条中国古代的名言

一志向·事业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论语。

子罕》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引自《韩非子·喻志》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王充(东汉哲学家)引自《论衡·别通篇》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三国时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引自《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引自《岳阳楼记》

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张孝祥(南宋词人)引自《论治体子·甲申二月九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轲(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孟子·滕文公下》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荀况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清代政治家)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引自《郑板桥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南宋女诗人)引自《乌江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礼记。

学记》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引自〈说苑〉

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

——桓宽引自《盐铁论。

制议》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不成。

——张载(北宋哲学家)引自《经学理窟。

义理篇》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清代文学家)引自《红楼梦》第5回

好问,是好的。

……如果自己不想,只随口问,即能得到正确答复,也未必受到大益。

所以学问二字,“问”放在“学”的下面。

二读书·求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刚。

——孔丘引自〈礼记·中庸·博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引自《进学解》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引自《训学斋规》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

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朱熹

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

——王符(东汉思想家、哲学家)引自《潜夫论·赞学》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

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

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引自《朱子语类大全》第10卷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荀况引自《荀子·劝学篇》

境遇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尚众;学问休言我胜于人,胜于我者还多。

——李惺(清代作家)引自《西沤外集·药言剩稿》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韩愈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唐代诗人)引自《登鹳雀楼》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唐代书画家)引自《劝学》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白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清代学者)转引自《人间词话新注》

三天才·勤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聃引自《老子·道德经》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引自《荀子,劝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秦汉前儒家经典)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语出唐代李贺《致酒行》诗。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语出宋代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秸柜》诗。

【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语出宋代林逋《省心录》。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语出宋代苏轼《晃错论》。

【立志在坚不在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语出宋代张孝祥《论治体札子》。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语出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一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遇,而终于愚矣】

语出宋代吕祖谦《东莱博议·葵邱之会》。

【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侯】

语出清代陈璧《客丘瑞之聚星楼楼壁有万允康父母顾瑞木社友诗有感吊之用顾原韵愁字》诗之二。

【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

语出明代海瑞《樵溪行送郑一鹏给内》诗。

【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

语出宋代陆游《五更读书示子》诗。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语出清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

语出明代于谦《望雨》诗。

【人才难得而易失,人主不可不知之】

语出清代梁佩兰《金台吟》诗。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语出《荀子·大略》。

【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难求】

语出元代乃贤《南城咏石》诗之一。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语出《管子·权修》。

【中华七万里,何地无人杰】

语出清代归庄《古意》诗之五。

【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语出清代屈大均《鲁连台》诗。

【玉缺见不挠,剑折知真刚】

语出宋代王令《再赠束孝先》诗。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语出《荀子·大略》。

【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

语出《淮南子·说林训》。

【择才不求备,任物不过涯】

语出唐代元稹《遣兴》诗之七。

【人生贵知心,定交无暮早】

语出明代袁中道《德山别杨西来》诗。

【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语出唐代李白《赠友人》诗之二。

【丈夫重知己,万里同一乡】

语出明代陈子龙《仲夏直左掖门送夏彝仲南归》诗。

【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

语出汉代扬雄《法言·修身》。

【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语出《礼记·曲礼上》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

[解读]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小人却恰好相反。

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

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

君子:人格高尚的人。

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

反是:和这相反。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

[解读]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

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

坦荡荡:心胸开阔,自由自在的样子。

戚戚:忧惧不安的样子。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解读]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

这句话对于青少年来说,提出了早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

在今天看来,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说法,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

——《礼记·表记》

[解读]君子交朋友平淡如水,小人交朋友像甜酒那样(浓烈甜蜜)。

君子之交,彼此没有图名求利、互相利用,所以显得平淡自然,因而能够长久;小人之交,彼此都怀有获利之心、利用之意,所以免不了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甜言蜜语,因而难以持久。

接:接触,交往。

醴(lǐ):甜酒。

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解读]礼节重在相互往来:有往无来,不符合礼节;有来无往,也不符合礼节。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之间应平等相待,互助互济。

尚:重在。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

[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常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

比喻经常运动的事物不易受到侵蚀,可以保持很久不变坏。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动”的重大意义:生命在于运动,脑筋在于开动,人才也需要流动,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

腐:腐臭。

户枢(shū):门的转轴。

蠹(dù):蛀蚀

满招损,谦受益。

——《书·大禹谟》

[解读]骄傲自满必然招致损失,谦虚谨慎就会获得好处。

历史上的许多事实证明了这句名言的正确。

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国家治理得很好,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但到了晚年,骄傲自满起来,在攻打高丽(朝鲜)时惨遭失败。

唐玄宗刚登基做皇帝的日子里也算英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取得成绩后就骄傲起来,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从此衰落。

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

[解读]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

敏:勤勉,快速。

慎:谨慎,慎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六十四章》

[解读]千里遥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从头开始,从小到大逐渐积累的。

万事开头难,没有个开头就不会有结果。

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做起。

锲而含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解读]雕刻了一下,就放弃了,就是腐朽的木头也刻它不断;如果刻个不停,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

这个比喻意在说明学习、做事情,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就;浅尝辄止,将会一无所成。

锲(qiè)、镂(lòu):雕刻。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解读]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

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也要守规则,讲诚信,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下》

[解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

孟子认为,一个普通人如果要成为尧,成为舜,成为贤,成为圣,关键是要去“做”,若能事事处处都按照尧舜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不也就成为尧舜了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若能为自己树立一个好榜样,并按照榜样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也就可以迅速成长了。

尧舜:上古时代的国君唐尧和虞舜。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解读]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够改正,这就是最大的好事啊!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灵公是个暴君。

有一次,厨师煮的熊掌不够熟,他就下令把厨师杀掉了。

大臣士季进宫劝谏他,话未出口,晋灵公就说:“我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正。

”其实,他的话把重点落在前一句,只是想用这个话堵住士季的口,并不是真想改正错误。

士季便说:“~,~,~。

”士季的话把重点落在一个“改”字,知错必改,坏事也就变成了好事。

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人一能之,己百能之;人十能之,己千能之。

——《礼记·中庸》

[解读](如果自己不如别人聪明,那么)别人花一分力气就能学好的,自己就花百分的力气学好它;人家花十分的力气能学好的,自己就花千分的力气学好它。

这句话说明人要自强,不甘落后。

有了自强的心态,必然会勤奋,“勤能补拙”,原本不够聪明的人也会聪明起来了。

http://www.gushiba.com/mingyan/zhenli/5625_2.shtml参考资料:http://www.baidu.com/baidu?word=中国古代的名言&tn=dreamexplorer_2_dg